白犀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保密制度下中药二次研发危机四伏 [复制链接]

1#

保密制度下 中药二次研发危机四伏


长期以来,我国中药研发过于注意在中药处方组成上下功夫,而忽视了对疗效和质量也有重要影响的制作工艺、剂型等重要要素的革新,创新性和现代技术含量并不高,因而一旦中药成分公布就极容易被仿制。


正基于此,很多中药企业都有自己的独家配方,并视之为"命根子"。


曾经,中药产业凭借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保密"制度的保护伞下,中药的二次研发早已危机四伏:由于受到保密制度的特殊照顾,企业本身研发的积极性并不高;加之存在"泄密"的顾虑,"保密"的企业很少与外面的研究机构合作。


业内专家指出,对中药企业和中药产业发展而言,中药品种保护制度仍然很重要。公布中药成分已逐渐成为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


根据食药监总局的新规,除云南白药外,涉及国家秘密技术的中成药品种也需要公开指定的成分。


去年,云南白药、同仁堂牛*解毒片和牛*千金散、华润三九正天丸、汉森制药四磨汤等中成药,因使用毒性饮片或一些含毒的药材并标识不清,都曾引发不小的舆论波澜。


在食药监总局要求含毒性药材的中成药说明书增警示语后,包括同仁堂、广州白云山在内的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已经完成或是正在对说明书进行修改。


"这是我们中药企业本身的错误,不能都责怪是国内外的误解。"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季绍良在中国中药协会的一次内部会议上指出,中成药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勇气向社会公开自己的不良反应的情况。


而对于毒性成分,福建某潘姓中医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医的精髓和奇妙之处,就在各味中药"以毒攻毒";像云南白药这种古方,经过了长久使用,相信应该有一定办法将草乌中的毒素降到最低。


云南白药董秘吴伟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云南白药中所含的草乌为炮制后的乌头属类药材,通过独特的炮制、生产工艺,其毒性成分可基本消除,在安全范围内。


然而,真正将云南白药推入负面舆论漩涡的,并非毒性本身,而是"内外标准有别"。


修改说明书之前,国内版云南白药产品说明书中从未标注成分及含量。但在美国版云南白药说明书中,皆按照当地监管机构要求标注了成分及含量。


这个"国家绝密"的配方,却在美国的零售版上公开列明。对此,云南白药海外公司的一位高管表示:"这是选择尊重当地的法律与消费习惯,我们没有违反保密的原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