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会习惯性地将某一门知识后加一个“学”字,就像武林门派一样将其分门别类。例如“儒学”、“红学”等。在如此之多的学问中,“史学”囊括了科学、哲学、人性学等多种学问,但却一度“门庭冷落”。
所幸现在的自媒体行业崛起,以至于史学重新兴起,来自各地的史学爱好者云集网络。不过,不论什么学问,一旦火爆,难免会出现泥沙俱下的情况。许多史学知识被曲解、拼凑后,变得骇人听闻、搜奇猎艳,使“关公战秦琼”这种荒唐事成为了可能。
作为最后一个由汉族为主体构成的封建王朝,明史向来是史学圈中的热门主题,朱元璋更是史学圈中的风云人物。
今天,笔者就为大家澄清一些时人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误解,以飨读者。
误解一:开国皇帝的真实姓名是朱八八。
在一本热门历史小说中,笔者看到了这样的说法。蒙元统治期间,汉人受到奴役与压迫,汉人无权给孩子取名,只能用数字作为代称。所以,“朱重八”(也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意思就是朱八八。
为什么要取这个数字呢?
持这种说法的朋友称这是因为朱元璋父母在生他那年,老两口的年龄加在一起,刚好八十八岁,所以就给孩子取名“八八”。后来,朱八八举事,觉得自己的名字不够响亮,所以将其改为“重八”。
不得不说,持这种说法的朋友未免有些想当然了。
“重八”这个名字,真的可以解读为“八八”吗?我们且放下不谈,单来说说生朱元璋那年,朱父母的年龄之和是多少。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得出这样的事实,在生朱元璋那年,朱母四十三岁,朱父四十八岁,相加之后年龄之和为九十一岁。
如果按照上述的命名法,那么生下来的孩子理应叫“朱九一”。显然,朱父母的年龄与“八八”这个数字毫无关联。
由此可见,这种说法就是凭空杜撰的,没有依据可言。
那么,“重八”这个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在此我们就得聊聊元朝时期的取名规则了,也就是以行第为名。当然,这一规则是通行的,多用于汉人。朱家总共有八个孩子,朱家大哥名叫“重一”,朱家老二叫“重二”,以此类推,到了朱元璋这自然就是“重八”了。
当然,这一命名规则虽通行,但也并不能证明元朝时期的汉人是没有名字的。例如施耐庵就是一名元朝人,他的名、字、号一应俱全,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当时的汉人还是有“命名权”的。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明清两朝,虽然元代的文人地位很低,但元朝统治者对文字的控制非常宽松,这也让元朝成就了一段文学史上的鼎盛期。
误解二:《凤阳歌》是朱元璋压迫百姓的力证。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歌》是一首流传于民间的打油诗,初读这首顺口溜,的确会给人引向一个误区,那就是自从朱元璋坐上龙椅之后,这里的老百姓过得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很多人根据这首不知出处的顺口溜,捏造事实,将凤阳荒年全都归咎于朱皇帝。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通过现代史学家朱梧桐先生的分析,我们了解了《凤阳歌》的时代背景。原来,这首打油诗并非出自明朝,而是出自清朝时期的花鼓戏。
为什么清人要“翻旧账”,将黑锅扣到朱皇帝头上呢?
其实,花鼓戏想抨击的并非朱皇帝,而是当朝的满族皇帝。当时的凤阳正值荒年,而朝廷又拿不出抗灾的对策,以至于老百姓叫苦不迭。民愤积压得多了,总得找一个发泄口,这发泄口就是《凤阳歌》。
当然,生活在满清天子脚下,直接骂当朝圣上可是要掉脑袋的,所以聪明的民间艺人来了一出“指桑骂槐”,用朱皇帝来指代满清皇帝。
由这个误解所引申出来的,还有一系列明初时期的文字狱。
那么,这些文字狱真的存在吗?
结合对文献的分析,其中仅有一小部分是真实发生过的,而其他绝大多数都是清人杜撰的。之所以杜撰这些未发生过的文字冤案,多半也是为了讽刺清代文字狱。
之后,随着清人所撰的文字成为历史,后世不断有人信以为真,以至于民间四处流传着洪武朝文字狱之盛。虽然,有不少史学家站出来澄清,但仍难制止民间以讹传讹。
误解三:洪武朝的冤案。
皇帝卸磨杀驴这种事,在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现在史学界有这样一种论调,那就是胡惟庸案是一桩冤假错案,支持这种说法的朋友称胡惟庸蒙受了不白之冤。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必须要说的是,整个“胡惟庸案”有真有假,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体来说,胡惟庸本人的确犯了滔天大罪。他贪污受贿是事实,勾结私党也是事实,担任宰相期间铲除异己,销毁对自己不利的罪证,以至于触怒龙颜,这些都是无可争辩的。
那么,胡惟庸究竟有没有参与谋反呢?
不论他是否参与谋反,先前的罪名都足够让他获得死刑。可以说,胡惟庸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更没必要为其翻案。
当然,在这起案件案发后,洪武皇帝趁着打击胡党的态势,进一步扩大事态,有意将或有罪或无辜的“余党”卷入其中,全部处死,这也是事实。在此期间,肯定发生许多冤假错案,但这并不能说明胡惟庸是无罪的,只是有许多受牵连的无辜人士蒙受了不白之冤罢了。
很多人认为,蓝玉案也是一桩冤案,实则不然。支持这种说法的朋友,称蓝玉决定在“藉田之日”谋反是不可能的,因为:
一是蓝玉不是钦天监无法得知这一天的具体日期;
二是这场仪式朱元璋未必亲自参加。
其实,这种论断是不经推敲的。
首先,钦天监事先选定日期需要一定时间,而该时间会通知给所有参与藉田的大臣。
其次,蓝玉位列三公,他肯定能提前获知皇帝是否亲自出席藉田,这一点毫不为怪。
所以说,蓝玉谋反亦是事实,“蓝玉案”之冤,在于那些被牵连其中的无辜人士,而非蓝玉本人。
误解四:圣旨的格式。
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风靡各媒体,让老百姓见识了不少许多古代独有的事物,比如圣旨。虽然历朝历代的皇帝颁布了无数道圣旨,但现今留存下来的圣旨着实不多,以至于圣旨已成为古董界的无价之宝。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桥段。某宦官或传话大臣,站在一群跪地接旨的人前,高声诵读圣旨。圣旨的内容天差地别,但开头总是大同小异。几乎所有出现在古装剧中的类似桥段,圣旨的开头都是那八个字: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然而,这八个字其实是现代人对圣旨的误读。实际上,圣旨之中根本不会出现“奉天承运”这四个字,就算出现了,那也仅会出现在洪武一朝,且不会出现在圣旨的开头。为什么呢?因为这四个字并不是皇家书面语,而只是朱元璋个人的口头禅。
为什么洪武皇帝格外偏爱这四个字呢?
其实换做任何一个开国皇帝,都对“奉天”一类的吉利话情有独钟。我们知道,开国皇帝都是靠着硬实力从无到有取得皇权的,严格来说按照古代礼法那一套,没有一个开国皇帝的皇位来路是“正”的。
如此,如何证明政权及自己的合法性,粉饰草根出身,就成了开国皇帝治国的重点。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的皇帝生涯与“天”这个字颇为有缘,几乎每次朱元璋昭告天下,都会满嘴“承天”、“顺天”、“奉天”、“应天”的说个不停。
所以说,“奉天承运”这八个字根本不会出现在圣旨开头,就算出现了,现代人的读法也不正确。按照文法来看,应该读作“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某某”,这样才合情合理。
从这里,笔者再来为大家澄清几个关于圣旨的误解。
影视作品中的圣旨,往往都是纯金或五彩的,千篇一律。实际上,就算是出自同一个皇帝之手的圣旨,其形式也大有不同。给不同的官员或阶级颁布诏书,要选用不同的圣旨。这一点,从轴柄选用的材料上就能辨识。
如果轴柄是用玉做的,那么,这道圣旨就是颁发给一品官员的,如果是犀牛角所制,就是颁发给二品官员的。除了轴柄之外,编织圣旨的材料也是不一样的。皇帝给五品以下小官颁布圣旨时,圣旨的面料是白绫;皇帝给五品以上的高官颁布圣旨时,圣旨的面料则是绸子,区别很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