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犀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些热词中的防灾减灾知识你get到了 [复制链接]

1#
当“灰犀牛”一词在金融界大热时,人们猛然发觉,这个“高大上”的概念原来与气候变化如此吻合;用金融界的“黑天鹅”来描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再恰当不过;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引发的“羊群效应”担忧,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气候谈判;由气象学家提出的“蝴蝶效应”,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气象预报……“热词”透露哪些气象玄机?又蕴含怎样的防灾减灾知识?在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去挖掘、分析这些“热词”背后的故事,并理解气象科学,增强防灾减灾意识。预报vs实况:“蝴蝶效应”的美丽误会图片来源网络“蝴蝶效应”的概念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于年提出的,现如今或许是气象界提出的最广为公众所知的一个“热词”。一只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是广为大众所知的“蝴蝶效应”案例。不过,回溯“蝴蝶效应”的起源,其本意并非指示因果关系,亚马逊的这只蝴蝶或许只是个“背锅侠”。为了预报天气,洛伦兹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试图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在进行一次科学计算时,洛伦兹对初始输入数据的小数点后第四位进行了四舍五入处理。他惊讶地发现,前后计算结果相差非常大,得到了两条完全不一样的曲线。随后,洛伦兹完成了仿真地球大气方程式的求解,并模拟出了不同条件下的图解,因图解非常像一只张开翅膀的蝴蝶,结合之前发现的结论——一个微小的误差随着一个个周期的推移将造成巨大的偏差,洛伦兹提出了“蝴蝶效应”。在许多场合中,洛伦兹都使用了“亚马逊热带雨林的蝴蝶轻轻拍动翅膀”来做比喻。不过,一直以来都被大家误会的是,这个形象的比喻为的是说明预报误差是会随着时间累加,而不是蝴蝶与风暴之间的因果关系。“蝴蝶轻拍翅膀”所指的是在天气预报模型的第一个预报周期中那个小误差,而“得克萨斯州的龙卷风”指的是经过多个预报周期累加而造成的巨大误差。回溯“蝴蝶效应”起源,公众可以对气象预报进行重新认识。在气象预报模型中,气象学家用复杂而繁多的公式来模拟大气运动。气象预报就如同在上帝的“黑箱”中摸索大气规律,理论上永远都不可能完全摸清其中的状况。且不论城市热岛效应、工业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仅是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就会对天气产生决定性影响,而且植被、水体等都无时不刻地发生微妙变化。因此,预报误差难免存在。小的误差在前几个预报周期或许还不起眼,但几个周期后,误差就会非常大。对于公众而言,暂且不要对超长期预报的精准度抱有太高期望,正如洛伦兹所说的那样,“由于不可避免的预报误差,以及不完整的观测数据支持,超长期的天气预报,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时,在灾害来临之前,越临近的预报,以及预警,越需要给予更多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