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犀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青铜器中的酒器尊与彝 [复制链接]

1#

有酒,就要有酒器。美酒当然要配上精美的酒器,才不会辜负酒的甘醇。夏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中就有一类较为庞大的酒器——盛酒器,它们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形制精美,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

战国早期提链络纹扁壶春秋晚期牺尊

尊与彝

尊,今作樽,是商周时代中国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属青铜器,是盛酒器里头数量比较多的一个器类。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且多以动物形态为造型,寓意生活富裕。尊的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弧形尊、鸟兽尊三类。

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至西汉消亡。在青铜酒器中,尊之所以能够伴随着整个青铜酒器的发展、兴盛、衰落,且地位始终无法被替代,究其原因,与尊代表一种较高的社会地位有关。商周至战国时期,还有另外一类形制特殊的盛酒器——牺尊。牺尊通常呈鸟兽状,有羊、虎、象、豕、牛、马、鸟、雁、凤等形象。牺尊纹饰华丽,在背部或头部有尊盖。据考古发现,商代中晚期的铜尊数量较多,尊的形制一般为侈口,鼓腹,形体较粗,底部有高圈足,形制多样,最常见的有圆形、方形,以及不少鸟兽形。

彝也称为方彝,与尊相似,也是一种大型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彝的形制相对比较单一,其造型特征是长方形器身带盖、直口、直腹、圈足,器盖上小底大,作为斜坡式房屋形,彝的盖子与器身往往铸有4条或者8条突起的棱,全身布满云雷花纹。商代晚期的方彝一般多是直壁,上口大于底部。在河南安阳妇好墓曾出土的偶方彝,是商代晚期的代表作。西周早期的方彝四壁多作弧线状,因此器腹鼓出,圈足上的缺口也多不见了。西周中期的方彝有作直角方形的,即器的上口与底部一样大小,此为方彝的最后形式,流传较少。因方彝的整体造型很像古代的一个建筑造型,有许多研究古代建筑的人特喜欢这个器物,觉得这就是古人筑的房子的一个造型。

尊与彝一样,原是成组礼器的共称,宋朝之后开始专指一类器物。金文中所称的尊彝,泛称一切酒器。尊像双手奉酉形,彝像双手献沥血的鸡,,即尊酒奉鸡牲祭祀之意。尊彝是祭祀的礼器之共名,指一组祭器,不是某种礼器的专名,诸凡酒器食器,文中和古文献上都有统称为尊彝者。

壶有盛酒之壶和盛水之壶,盛水之壶为盥器,我们这里所讲的壶指的是盛酒器。《周礼·秋官·掌客》:“壶四十。”郑玄注:“壶,酒器也。”《诗经·大雅·韩奕》:“清酒百壶。”指的皆为盛酒之壶。青铜器中多有自铭为壶的,我们经常见到“××自作宝壶,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的铭文,说明这种器具自古称壶。金文“壶”字像有盖、两侧有系、腹部庞大的容器,故壶的特征明显:长颈或较长颈,直口或微侈口,深鼓腹,下附圈足。青铜壶自商代中期开始出现,流行于西周至汉代或更晚。壶的样子很多,有圆形、方形、扁形和圆形带流的壶等多种形状。

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的司母方壶,为商代晚期器。该壶为长方形方唇,束颈折肩,收腹平底,高圈足。口下饰三角蝉纹,肩四角铸立体鸟;圈足饰兽面纹,均以雷纹为底,盖饰兽面纹,上有四阿式钮,内底中部有铭文,造型奇特,铸造精美,非一般青铜壶所及。青铜壶自西周中期崛起之后,开始了蓬勃的发展,春秋时期青铜壶沿袭了西周的贵族制度以发展方壶为主,到了战国则以圆壶为主,除了方、圆壶两大主要类别之外,春秋战国时期同样还有提梁壶,扁壶和瓠壶。到了春秋时期,方壶依旧是先秦时期最为精美的青铜制壶形器之一,只有身份尊贵的贵族才配享用。

春秋时期的方壶依然延续了西周的样式,但整体来说这一时期的方壶是方中带圆,鼎鼎大名的莲鹤方壶即是春秋时期顶级方壶制作的代表。方壶的形制基本相同,壶身截面以方为主,四角无棱近乎于圆;器盖为高缘平顶,盖缘四周带有外翻镂空莲瓣,有的为单层有的为双层,盖顶中心或有仙兽,器颈下敛至腹部鼓出,器腹平底,圈足。

商代后期十字洞腹方卣商晚期虎食人卣西周早期义方彝西周中期應(金黽)方尊

一部分的研究者认为,青铜钫是青铜方壶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形制,其容器横截面为方形,带盖,长颈,肩部两侧带环,底部圈足,其典型特点就是带有尖锐的四边棱角。总体上说,先秦时期青铜圆壶的数量还是多于其他形制的青铜壶,圆壶的发展由西周垂腹,变成春秋晚期的鼓腹,是先秦青铜壶发展比较大的一个特点。

结合不同的区域特征,青铜壶的形制本身也带有一定的创新,例如秦地特有的蒜头壶,壶口小壶身圆鼓形似蒜头。多产于三晋地区的扁体,长方形圈足的扁壶,这类青铜壶数量较少,一般无盖,有盖且装饰工艺复杂的扁壶则极为珍贵。瓠壶的形制弯曲似一枚瓠瓜,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早期的中原和北方地区。瓠壶姿态优美,自带倚斜之态,腹身布满纹饰花纹,垂腹中心偏下,因此能稳稳站立。

顶级的瓠壶,壶盖往往是点睛之笔,雕刻工艺精美,以鸟形居多。尽管青铜卣的形制消失在这一时期,但提梁壶很好的保留了青铜卣最大的特点—提梁,且器物自身相较于卣而言更加轻便美观。提梁壶的形制比较丰富,以圆壶的基本形制为主,有些带有兽纹,或是浮雕装饰以兽形,还有些壶盖和器身造型为挺立的鸟形。青铜提梁壶的颈部均带带钮,钮上套有提梁,便于携带。春秋晚期的提梁壶颈部略粗,到了中期长颈垂腹较为多见,后期腹部重心上移。

卣为古代重要的盛酒容器,陶器未见过这种器物,铜器始见于商代前期,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比较盛行,到春秋时期仅在南方地区有所发现,且为数甚少,通常商代卣多椭圆形或方形,西周则多圆形,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鸟兽形卣。这种器物为什么称为卣?它本身并无名称传下来,是宋代人根据《诗经》《尚书》等先秦古籍上的有关记载考证后而定名的。《诗经·大雅·江汉》有载:“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尚书·洛诰》曰:“以秬鬯二卣。”“秬鬯”是古代专门用于祭祀的一种香酒,是一种高级酒,所以卣应该是专门盛放祭祀时所用香酒的容器。

卣整体像壶,但有提梁,故俗称提梁卣。卣的形制比较固定,基本形制多为椭圆形、短颈、上面带盖、深鼓腹、下有圈足,并有提梁,可以盛酒作旅行之用。少数为直筒形、方形和圆形,还有动物形状的鸟兽卣。商代铜卣多为扁圆体,盖较高,上有钮,提梁多横跨两面,腹最大,颈在中部或略下,圈足较高,器身饰饕餮纹、云雷纹和联珠纹。筒形卣主要出现在晚商、早周,数量不多。方卣在晚商时期出现,器形呈圆口方腹、长束颈、方圈足、大提梁,器上花纹为浮雕式,纹饰主要由鸟、蛇、蛙、牛、羊、蜴、鸭等构成,器物端庄浑厚,晚商还出现动物形吉,主要有鸭、豕、虎、鸟等形象。

年西泠十五周年秋拍“中国历代青铜器专场”中,一件商晚期青铜奚卣以万元的成交价位居第一。该青铜奚卣平面呈椭圆形,隆盖圆折沿,上有瓜形钮,两端出双翘角,下设方唇口。器身子母口,颈部有横榫,套铸提梁。垂鼓腹,下有高圈足外撇,足底加有宽边。造型凝练,骨肉匀停,极富张力。整器纹饰精美,采用“三层花”工艺满布,高低错落,疏密结合。瓜棱钮每一瓣上作头下尾上的蝉纹,这种在瓜棱钮上作幼体蝉竖式排列,较为少见。

西周应方彝西周中期师遽方彝商晚期青铜奚卣西周或春秋青铜瓠壶西周晚期龙纹方壶商晚期司母铜方壶

《诗经·周南·卷耳》有诗句云:“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诗句中的“金罍”“兕觥”即盛酒器中罍和觥,另外还有瓿也是一种盛酒器。接下来,就罍、觥、瓿这三种盛酒器的产生及演变进行梳理。

西周羊首兽面纹铜罍

罍是一种盛酒的大型青铜器,诞生于商代晚期,流行于西周至春秋中期,绝迹于战国时期,形状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早期的罍多以方形为主,经过发展,周代出现了圆形罍。在商周至两汉,罍的形式、工艺逐渐由繁变简,纹饰从繁缛变得素雅。因青铜罍在历史上流行时间较短,尤其方体青铜罍作为早期繁复奢华的形制,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器物造型上的高超设计,也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青铜铸造的发达程度。

在目前的考古研究和古玩市场上,对青铜罍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大致上,最优先的是考证器物自身的铭文,自身铭文上带有命名的,即以自命名为主;其余的以带有专名的青铜罍的形制为标准,根据此类青铜罍的形制、纹饰特点来推定相似器物的名称。

圆形青铜罍相对多见,通常有盖或无盖,敛口,广肩,鼓腹斜收,圈足平底,部分青铜罍肩部两侧有两耳或四耳,耳部环形或兽形,下腹中一侧有鼻钮,也有青铜圆罍无此钮。如年四川彭县竹瓦街出土的西周时期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该此罍有盖,直口,方唇,双耳,圈足。盔形盖,饰四鸟形突棱,中饰夔龙,突棱恰成夔鼻。肩部饰立体长鼻象双耳,双耳间各铸一立体象首。下腹部饰一兽形小耳。自颈部至圈足以扉棱将器体分为四组相同的纹饰,每组纹饰分上、中、下三段;肩上中间为一蟠龙,两边间以夔纹;腹部为卷耳大眼之夔龙;下段饰匐牛纹,两两相望。通体以云雷纹为地。该罍主体突出,布局对称,构成瑰丽繁缛的图案,颇为生动。扉棱是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装饰,一般为凸出的条状,将器物上连续的图案分割开来,但它实际上是范铸痕迹。

商晚期青铜虎鸟兽纹觥局部商晚期青铜虎鸟兽纹觥局部商晚期青铜虎鸟兽纹觥商代时期嵌绿松石饕餮纹罍

对于我国古代的许多文物来说,方形器都比圆形器更具有制作难度。罍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方罍较之圆罍更为罕见。方形青铜罍,有盖或无盖,大多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平底,下腹装饰参考圆形罍。而且方形罍器物大体相似,但器体为方,纹饰华丽美观,气势恢弘。目前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皿方罍。它被誉为“方罍之王”,体量是目前所见方罍中最大者(器盖高28.9cm,器身高63.6cm),也是纹饰最为精美的一件,且目前确认为“皿”族的商周铜器数量极少,尤显珍贵。该方形罍身全器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置一兽首鋬。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共装饰八条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其造型、装饰风格来源于商代宫殿和宗庙建筑。

从出土的青铜罍来看,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折肩无耳青铜罍的流行时期,数量少,流行时间和地域有限。第二阶段则是青铜罍和方形青铜罍发展的高峰期,稳定的形制广泛分布在商周两代的地域范围内。这类华丽高大的青铜罍数量众多,大多微小口,圆肩,肩部有对称双耳,兽首衔环耳,斜腹下收为平底或平底略凹下,形制类似于罐。这一阶段的青铜罍器身的装饰铸造技艺也达到了顶峰,青铜罍的腹身出现涡纹、雷纹、三角云纹或蝉纹等,整体器身开始有明显的区分为颈、肩、腹三部分。纹饰布局极具规律性,一般肩部饰涡纹、夔纹或夔涡相间纹一周,上腹部通常饰夔纹或凤鸟纹一周,下腹部环绕一圈蕉叶纹。第三阶段的青铜罍形制样式较为统一,多重环纹,腹部饰垂鳞纹。此类青铜罍在西周中晚期至春秋中期中较为常见。

觥也是我国古代的一类盛酒器,而且属于高等级的盛酒礼器。青铜觥最早出现在殷墟文化二期,也就是商代晚期前段,沿用到西周早期,其出土数量远较其它青铜酒器为少,目前见于著录的不过六十余件。但存世的也就一半左右,其中有一些仅存觥盖,有一些器存盖失。从考古发掘中可知,青铜觥都出土于墓室规模大、随葬青铜器很多的大型贵族墓,在商周青铜礼器组合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奴隶主贵族“明贵贱,别等列”的标志,也是统治阶级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因而在商周时期能享有青铜觥的人,一定是身份很高的奴隶主贵族,一般贵族是没有资格享用的。

《说文·角部》载:“觥,兕牛角,可以饮者也”,如上所述,“兕牛”或为犀牛一类的野兽,因此最早的觥或许是类似牛角状的酒器。山西博物院藏龙形觥,器型上就有些牛角的特征,或许这件器物就能反映文献中所谓“兕觥”的样貌。王国维先生在《观堂集林·说觥》一文提出“有盖作牛头形的为觥,其无盖的为匜”。觥的纹饰多精美。大多有生动的动物花纹。关于觥的样貌,商晚期时为写实动物形,或为动物合体形,如商代后期兽面纹觥。西周觥多为动物合体器型,但不同于商觥,器腹往往就是动物体型,底部多铸兽足,西周觥有比较明显的方或圆腹,底部多用圈足。青铜觥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其中盖子的部分多数自动物的颈部开始,因此打开盖子后,觥体仍可作为倒酒的器物存在,这也是觥与兽形尊的不同之处。

由于青铜觥的出土数量少,就显得尤为珍贵。年佳士得青铜礼器拍卖会上,一件商晚期的青铜虎鸟兽纹觥以.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万元的成交价领衔拍场。这件青铜虎鸟兽纹觥结合了两种动物的侧写,二者背靠背,前端为一卧虎,背饰立鸮。此类觥常作变体兽形,以一器二兽的形象出现。其前方的猛虎蓄势斜跃,前爪状若前扑。虎身修长矫健,部分盖面在视觉上连成虎颈,前方刻划出神态凶猛的虎首。

有“艺术瑰宝”之美称的西周昭王时代的青铜觥——折觥。这件折觥为较为少见的方形兕觥,它造型奇特,分为盖与器身两部分,曲口宽流,鼓腹。盖的头端呈昂起的兽形,高鼻鼓目,獠牙外露,长有两只巨大曲角,两角之间夹饰一个兽面,从头顶处开始在盖脊正中延伸一条扉棱直到尾部,颈部这段的扉棱做龙形,两侧各饰一条卷尾顾首的龙。觥体后部有一鋬手,采用雕塑手法,上部做成龙角兽首,中部为鸷鸟,下为垂卷的象鼻,两侧还有突出的象牙。器身装饰有饕餮、夔龙、大象、鸷鸟、小蝉、龟、蛇等近百只动物图案。

瓿,又称瓮、甂。在先前典籍及金文中,并无“瓿”字。汉代以来,对瓿的描述定义众说纷纭。《说文·瓦部》解释:“瓿,甂也,从瓦咅声。”又云:“甂,似小瓿,大口而卑,用食,从瓦扁声。”认为瓿是大口而卑的容器,即器口比较大,器身比较低矮。《方言·五》有:“甀、瓮、瓿、甊、甖也,自关而西,晋之旧都河汾之间,其大者谓之甀,其中者谓之瓿、甊,自关而东,赵魏之郊谓之瓮,或谓之甖。”《广雅·释器》则记甀为“瓶也”,瓿和甀是同类器,仅有大小区别,都是广口大腹器。《周礼·天官·凌人》郑玄注鉴云:“如甀大口以盛冰。”言鉴的腹部很大,但是口部也很大,可以盛冰。因此,敛口而大腹的容酒器,当称为瓮。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云:“瓮,罂也……然则瓮者,罂之大口者也。”《急就篇》谓瓮是可盛酒浆米粟之器,又作罋。《仪礼·既夕礼》有:“罋三”,注云:“罋,瓦器,其容一斛。”据此可知其容量与罍相同。瓿是习惯叫法,即大口广肩圆腹的大体量礼器,用以盛放酒或水浆,又可称瓮,较小者可名甂。

青铜瓿在商代早期晚段开始出现,流行于商代一朝,当青铜罍普遍使用后,便消失不见。即青铜瓿流行于殷墟时期,在商代晚期趋于消亡。此时正是商代青铜酒器兴盛的时期,所以说青铜瓿是商代“重酒”文化的产物。在商代青铜酒器中,青铜瓿行用时间较短,故瓿的数量较少。据《青铜瓿卷》统计瓿出土数量为66件,传世数量为96件,共计件。其中以圆肩瓿为主,只有少量的折肩瓿。由目前所知最早的瓿,年郑州二里岗出土一件兽面纹瓿,以及年郑州白家庄出土的一件兽面纹瓿可以看出,瓿的造型与纹饰一直延续到殷墟时期。青铜瓿的器型自始至终都是比较稳定的状态:大口、短颈、硕腹、矮圈足,只有极个别瓿上有耳。多数瓿的高度在16到20厘米之间。

鉴于瓿的流行时间短,存世数量稀少,且多在世界著名的博物馆或顶级收藏家之手。因此,流于拍场的青铜瓿就极为受捧。年亮相中国香港嘉德秋拍的一件极为罕见的商晚期三羊首兽首纹青铜瓿,被估价万—万港币。该瓿造型美观,纹饰谨严,铸造精良,堪称商代晚期铜瓿的上乘佳作。器型圆润端庄,小侈口,窄折沿,斜方唇,短束颈,圆溜肩,弧鼔腹,缓平底,高圈足。口沿与颈部均光素无纹,颈部以下以两周横向素面窄条间隔开肩、腹、圈足三个纹饰带,又以纵向三段对应的扉棱将纹饰带三等分。圆润的器身配以高浮雕牺首、三段式扉棱和三层花纹等装饰,其中精细繁缛的三层花纹即以云雷纹衬地,以肩、腹部的夔纹和兽面纹为主纹浮于地纹之上,主纹上又饰以各种阴线彰显各部位特征,尤其构图严整的兽面纹为这件铜瓿更增添了几分奇诡神秘与肃穆庄重。

年西泠秋拍“中国历代青铜器专场”中,一件高24.5厘米,瓿中大器者——商晚期青铜兽面纹瓿亮相拍场,估价万—万人民币,该兽面纹瓿平唇口沿,颈部上敛下阔,直连肩部。丰肩圆腹,下有高圈足外撇。周身满工装饰,颈部作弦纹两条,肩部分铸三个曲折角型兽面纹。兽面两侧有环柱角龙纹,近乎方形,身躯简化为细线。兽面及龙纹轮廓内有云雷纹,轮廓外有大小不等的细密云雷地纹。圈足对应肩腹兽鼻下有三条出脊,以之对称装饰龙纹。圈足上象征性的开有三个孔,近正方形,小巧规矩,这延续了前代在青铜器圈足根部开孔,促进通风透气,延长铜器使用寿命的特征。

商代晚期凤纹商末周初皿天全方罍西周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商晚期三羊首兽首纹青铜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