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犀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抗疫不出行邀您赏文物榆中县博物馆线上 [复制链接]

1#

榆中县博物馆珍藏着几件古生物化石,有来紫堡桑园子出土的象牙化石、新营出土的犀牛角化石、小康营出土的羚羊角化石、城关镇出土的鹿角化石、中连川出土的牛上颌骨化石等,这些化石的出土地点零星分布在榆中北山、南山和中部川塬河谷区。动物的骨化石主要是由填充作用形成的,生物体死亡后,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生物体的柔软的部分被分解掉,坚硬部分如壳、骨、牙等通过有机盐的填充作用,形成了化石。这些化石大部分是在更新世晚期形成的,更新世气候有几次波动变化,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以及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区,在更新世时期出现过几次大规模冰川活动,冰川的进退形成了寒冷的冰期和温暖的间冰期的多次交替,并导致了海平面的大幅度下降、气候带的转移和动植物的迁徙或绝灭。

桑园峡出土的象牙化石

象牙化石,年5月在我县来紫堡乡桑园子村燕儿湾沙砾中发现的。象牙总长厘米,细断面直径9厘米,根断面直径18厘米,发现的时候断为数节,这是比较完整的两段,它属于古菱齿象类中的德永象象牙化石,距今约8万年,较为珍贵。

马衔山出土的犀牛角化石

犀牛角化石,出土于我县的马衔山山麓,长18厘米。犀牛是一种喜欢温暖气候的热带、亚热带动物,一般体长在2.1-2.8米,高1.1-1.5米,重1吨,曾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栖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缘山地地区。犀牛皮肤又硬又黑,呈深灰带紫色,上面附有铆钉状的小结节;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使身体看起来就像穿了一件盔甲。

气候逐渐变冷是是犀牛灭绝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公元前年前后黄河以北气候明显变冷开始,该地区的犀牛种群持续南迁。到唐朝时,黄河以北地区已完全不适合犀牛生存。榆中马衔山南麓出土了犀牛角化石,说明几万年前,榆中大地气候温热,适合犀牛这种野生动物生活。

城关镇分豁岔出土的鹿角化石

羚羊是偶蹄类动物中的佼佼者,不仅体形优美、性格刚强、动作敏捷,而且耐高寒、抗缺氧,它们曾与冰雪为伴,以严寒为友,自由自在地生息在高寒地区。在-米的高原荒漠、冰原冻土地带及湖泊沼泽周围栖息。至今,藏北羌塘、青海可可西里以及新疆阿尔金山一带令人类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区”有藏羚羊生活。羚羊化石在榆中出土,说明在几万年前,榆中大地曾经是冰雪覆盖的高寒地区。

小康营出土的羚羊角化石

榆中出土的古生物化石说明,远古时期,榆中大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物种丰富。草地上羚羊在欢快地觅食,河水中犀牛在调皮地打闹,密林里大象踱着悠闲的脚步……一切显得恬静安逸、自然和谐!原来,我们生活的土地竟然如此美丽、如此可爱!让我们一起保护人类美好的家园,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原标题:《抗疫不出行邀您赏文物——榆中县博物馆线上展览(十六)《古生物化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