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之前,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进程一直“受困”于场景。但疫情似乎为无人车“创造”了一个新的场景和需求。在大量需要减少人与人近距离接触的环境,一辆辆无人送餐车、无人消毒车、无人物流车纷纷走上抗疫一线,穿行在封控区、管控区、机场、高铁站、核酸检测点等许多场景。
仿佛是忽然间,无人驾驶车辆就走进我们生活。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个全新的亮相,在这个亮相的背后,是关于人与机器安全和谐相处的宏大命题。当“安全”成为一种具体的场景需求时,科技能否给人带来更多的安全感?我们又要如何让科技变得更安全?
当无人车走上“疫情”前线,谁来打造无人车自身的安全“免疫力”?
作为国内领先的自动驾驶信息安全供应商,云驰未来在幕后做了啥?
疫情中的无人车
自动驾驶无人配送场景渐成风口
月28日,京东物流紧急调运的无人车抵达上海浦东新区,为区域内封控小区提供物资运送服务。在进入浦东新区后,京东物流无人智能快递车就以最快速度投入到抗疫物资运送工作中,实现无接触配送,满足居民的日常物资需求。同时在浦东新区、杨浦区的部分高校中,无人智能快递车也在通过无接触配送方式保障校园生活物资运送。
京东物流智能快递车此次奔赴上海,是继武汉、石家庄、广州、北京、天津、深圳之后,再次助力防疫一线。作为国内首家将自动驾驶应用到物流配送实际场景中的企业,在武汉抗疫期间,京东智能快递车就已经在武汉市区往返行驶总里程超过公里,运送包裹约1.万件,承担“最后一公里”配送的重任,有效减少了人员接触带来的风险。
科技的进步给疫情防控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作为传统人工配送运力的补充,无人配送车能够提升配送效率,降低人员感染风险,在此次抗疫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除京东以外,云驰未来的其他合作伙伴,如百度Apollo、美团、易咖智车等多家自动驾驶企业,也纷纷驰援疫情前线开展无人配送。
这么多无人车当然不是因为疫情才出现的,除了疫情原因之外,无人配送车的出现有着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等深层次原因。在无人配送场景,需求一直就有。
我国物流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在整个物流体系中,末端配送成本一直所占比重最大,且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劳动力不足以及监管难等问题。无人配送的出现,可以帮助物流企业降本增效,同时也会释放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面对末端配送需求与日俱增、配送痛点持续存在、劳动人口不断下降等多重压力,无人配送“车”是最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之一。具体优势如下:
1、减少对配送人员需求,解决快递员流动大、雇佣难,以及劳动力短缺等问题;
2、用户与无人配送“车”通过网联功能,商品配送安全、精准、快捷、无接触,并可定制化服务,减少重复配送,提高配送效率;
、无人配送“车”因其低速、便于监管,可以有效降低交通安全事故。
目前国内无人配送领域的入局者主要有两大势力,一是自带物流体系的企业,如京东、阿里、美团等,二是以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如易咖智车、行深智能、新石器、白犀牛等。借助不同的落地场景,通过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合作,无人配送正在从测试示范向商业落地逐步过渡,但真正大规模化落地仍需要一段时间。
疫情带来的“无接触经济”,让无人配送有了更大发展空间和机会。自动驾驶天然具有“零接触、多功能、全天候”的优势,可充分减少人群接触,能在阻断疫情传播链条的前提下,完成户外关键的物资配送。疫情期间道路车辆少,疫情隔离又造成了城市劳动力的短缺,于是,在市场需求和宽松监管的双重作用下,很多城市开始了无人配送服务以缓解人力不足。
疫情期间许多企业纷纷将产品投入试点,用医院、小区、商业区配送医疗及生活物资,例如京东医院提供无人配送服务,协助运送生活物资和医疗用品。整个过程中,由客户下单,配送调度系统会将订单指派给无人配送“车”,由其完成取货、送货、交接等动作,整个配送流程隔绝了人与人的接触。
无人配送的作业方式和优势在疫情期间被公众更广泛认知,功能型低速无人车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抗疫防疫效率。
困扰无人驾驶产业很久的真实应用场景,在疫情之下开始加速实现。
加速无人车大规模商业化落地
安全是第一要义
很多人的初始印象是,无人配送车赛道同时具备低速、载物、商用三个优势,在技术上可实现性更强,但如今看来,想要实现商业化,低速无人车还需在技术、安全和成本层面有更多突破。其中最关键还是安全。
低速配送场景具有特殊的复杂性,比如,非机动车道上的行人、自行车、路边树荫遮障,以及不确定性多的非结构化道路经常为自动配送车带来意想不到的安全性问题。
上个月,河南大学校园里,阿里无人配送“小蛮驴”不幸驶入了一片施工不久的湿水泥地,在网络上引发围观。在此次事件里,湿水泥地算是一种盲区场景,摄像头与激光雷达均未能在白天场景里准确识别。这种盲区场景,又被称为“长尾场景”,指那些种类多、发生频次较低或突发的场景,比如车辆闯红灯、行人横穿马路等,这些都会为无人配送车的通行带来挑战。
更急迫的落地需求、更复杂的场景挑战,要求更广、更深的安全能力。
整个自动驾驶技术是非常一致的,包括定位、感知、决策、控制,但每个环节都会面临挑战。低速无人车在公开道路的落地过程中需要确保安全第一,建立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从车辆、系统、运营等多个维度确保无人配送安全建设,覆盖被动安全、主动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功能安全等领域。
主动安全。即车辆自动驾驶要能做到躲避障碍物等主动安全机制;
被动安全。万一真的发生碰撞,怎么尽量减少对事故造成的伤害;
数据安全。主要是指车辆会采集大量的数据,很多是比较敏感的地理数据,我们需要保证这些数据的传输、存储比较安全;
网络安全。上传的数据还是车辆的控制信号,都是通过网络传输,怎么保证数据加密,以及控制信号的不可篡改等;
功能安全。对车辆来说,除了车辆的机械结构之外,还有大量不同的传感器,还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分布式计算平台。这些传感器、计算平台、软件每一个都可能发生故障。在一些零部件发生故障的时候车辆能不能较好地实现容错,如果不能正常行驶,也要尽量减少对交通造成的危害。
以往,汽车安全主要指主动安全、被动安全、功能安全这三大概念,对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的需求是随着智能化联网化而产生的。
低速无人车的应用涉及复杂的网络环境和多维度的重要数据,带来了完全崭新、充满挑战的信息安全需求。覆盖身份识别、非授权操作处理、OTA可控升级、隐私保护等多维度关键指标。其搭载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在实现车与人、车、路、云端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信息安全风险和隐患。
那么,当无人车走上“疫情”前线,谁来打造无人车自身的安全“免疫力”?
打造低速无人车的“安全免疫力”
核心部件是智能安全网关
京东无人车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实践与应用,体现出了载重量高、稳定性强、安全性高的特点,让大家意识到自动驾驶重要性和安全性。
从安全角度来看,无人配送车基本都拥有L4级别自动驾驶能力,能够满足从单点到多点的防疫物资配送需求;车辆配备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等传感器保障自动驾驶安全。为了保证安全运行,在常规算法保证无人快递车完全按交通法规行驶外,京东物流还额外采取了车载安全网关、主动防御的安全模块、智能躲避障碍物保障系统、安全员跟车及远程监控、安全运营中心等多种保障措施。
云驰未来在与京东合作中发现,无人配送车的运营场景并不仅仅局限在最后一公里,除园区内配送外,还需满足大于10公里的货物转运需求。随着行驶范围的扩大,实际运营受路况以及网络信号影响的风险也在增大。无人配送车面向终端用户运送货物,需保障终端用户财产安全及隐私信息安全。因此,保障无人驾驶物流配送车的网络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另外,在物流行业,用户隐私和信息泄露问题,一直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