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沿着来到西藏,在西藏逗留一天后,我们打算继续往前,去日喀则,去聂拉木,去樟木,去加德满都……
其实对于尼泊尔我基本上是一无所知,唯一了解的只是他特别的国旗,以及他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另一边。当我想着这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的时候,我已经坐在了汽车的后备箱里,开始人生的第一次异国之旅。
从拉萨出发,我们将用一天的行程抵达樟木口岸,而这一天,注定将是无聊的。一路除了吃饭上厕所检查身份证以外,车基本没停过,到达聂拉木已经很晚了,手机没电也不知道几点,估计已经晚上12点多了,离樟木还有一段路。应该说从这里开始的道路除了下坡还是下坡,聂拉木到樟木这一段路有许多的大小瀑布,适合徒步,而我们显然错过了这些美丽的景色。
到达樟木已经是凌晨两三点钟了,但还是可以看见少许的人从酒吧里出来。这个边境小镇只有一条公路,从拉萨方向过来,一直弯曲着下去到边境,路上听着许多出租车,大多是QQ和夏利的两厢车,空旷的地方不时可以看见停着几辆尼泊尔的货车。几经周折,我们找了家旅馆住下。
中午时分,我们便出发去兑换尼币。如果在樟木路上看见一个人背着小包的,如果长得不像游客,那十有八九就是兑换尼币的人,而在这些人手中兑换,汇率也是最高的,你也不用担心换到假钱,因为尼币根本就没有假钱。这些人大多会集中在银行的门口,记得当时我们兑换的汇率是一比十一点多,还是运气吧。吃饭的时候,遇见了一起过来的驴友:超酷、表弟、慢慢、千灯湖。超酷和我同龄,有着国外旅行的经验,曾经作为交换生去美国学习,去过很多国家,很有才,不过想起他我就会想到王小贱。表弟是超酷的表弟,只有15岁,大家都管他叫表弟。慢慢和我一样也是老师。千灯湖大哥则是把一年的假全请了,陪慢慢出来旅游。这就是我们这一行的团队。
樟木到出境处还是一段路,但交通很方便,面包车很多,10元一人,不过经常会有塌方,出境前必须去当地公安局在签证上盖个章。关口人很多,大多是边境的村民和一些游客。印象中安检是很繁杂的,可是亲身体会并不是这样。检查完护照和背包,安检人员提醒我们入境时的注意事项,便放行了。背上包,我们朝友谊桥走去。站在桥中间,你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受。一只脚踩着祖国的土地,一只脚踩着尼泊尔的土地,我来了。
进入尼泊尔境内,没什么感觉,因为看见的大多人长得和藏人差不多,除了那些武装人员。在入境处盖完章后,可以看见很多汽车,几本上是去加德满都的,但有许多司机不会英语,而对于英语生涩的我们,困难就更大了,幸好有超酷在。路上有许多英语能力好的尼泊尔人,他们不是司机,算是中介吧,帮司机和游客交流,收取一些中介费。最终我们以每人卢比的价钱找了辆车,换算成人民币也不过五十几元,但车只能容纳4个人,我们只能6个挤挤了。
从口岸到加德满都有一段路很难走,经常塌方,而此时,塌方刚好过去,只不过道路限行,那一段路我们都是下车徒步,车子在前方等我们。一路风景很美,我们也有幸看到了尼泊尔风味的大客车,路虽不好,但车顶都坐满了人,人们的表情都很HIGH,车速也不慢。尼泊尔汽车的喇叭很有特色,给我的感觉就是每辆车的喇叭声音都不一样,不能说好听,声音应该近乎南非的呜呜拉祖吧。几本上的车子都会有一双尼泊尔眼睛,每辆车的色彩都很丰富、很鲜艳,车上的图案有的近乎夸张,阿迪达斯都有。尼泊尔的汽车售票员都拍车门,用不同的节奏提示司机快行慢行停车,这也应该是一个特色。因为尼泊尔以前也是英国殖民地,所以他们的汽车也都是靠左行驶的。一路看到许多吊桥,不过记忆最深的还是发现尼泊尔人都是当街洗澡的。一个水龙头,几个姑娘或是小孩围着洗澡,不是一处,隔一段路就能看见,哎,我真不是故意要看。
就这么一路下坡,检查的哨岗越来越多,加德满都,应该快到了吧。
“快到了没啊?”“应该快了吧。”“你怎么知道?”“你看那边那么多房子,不是加德满都也是一个大都市啊。”
四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接近加德满都,你无法感觉到他的到来,因为路依旧是那么烂。难道尼泊尔就没有高速公路吗?我的疑问有了正确的答案。这究竟是什么地方,这些路简直就是小时候村里的机耕路。道路上满是尘土,交通基本就是没秩序,天呐,这就是首都吗?我感到很失望。路边的电线,那简直就是蜘蛛网。我们一路在安慰自己,或许泰米尔区的情况会好些吧。
泰米尔区是专门为旅行者开辟的生活区域。在这里集中了上百家的大小旅店、餐馆、旅行社、钱币兑换处、小超市等等生活必须设施以及成千上万家的小商店,出售各式各样的货品。里面有许多家中国人开设的旅馆,比如长城、凤凰、龙游等。
一到泰米尔我们就一直和司机交谈着:TakeustoFENGHUANGHOTEL!司机英语不行,一直在说“Idontknow”。最终我们在街边下了车,自己开始找旅馆。很快我们便找到了龙游宾馆,价格不贵卢比,里面也有许多中国游客。
差不多也是吃晚饭的时候了,我们便出去找饭馆。泰米尔每条街都很繁华,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真的是琳琅满目。饿了许久的我们哪顾得上看这些,用发光的眼神搜索着吃饭的地方。点菜是一件头疼的事。拿着满是英文的菜单,我还真是无从下手,那时才开始后悔当初没好好学习英语。这个时候超酷就成了最忙的人,大家都追问着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不过当中的许多他也不知道。一般后面带个“rice”的那还知道应该是属于饭一类的,带个“noodles”那应该是面条,“chowmein”,我很纠结这是什么东西,超酷说听发音可能是炒面吧。那一刻,我明白了炒面的英文,我想这个可能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英文单词了。花了足足将近一个小时,我们终于点好了自己要吃的东西。不算贵,我花了80卢比。
我们点完菜开始谈论着一路的感受,时间不知不觉也过了快一小时了。“怎么还没上来啊?”我们有些不耐烦,让超酷出面交涉。原来他们的饭馆菜都是临时备的,你点什么,他们再去拿材料,这样才新鲜。在以后的几次吃饭中,我们总结出来,在这吃饭决不能等饿了再去,因为在饭馆等一两个小时那是再平常不过了,即便饭馆里只有你一个顾客。炒饭和炒面味道都不错,还有尼泊尔餐,一个大盘子,装一份饭,一圈是蔬菜、薄饼、酸奶,还有我叫不出名的。大家都点了不同的食物,这样可以混着吃。
晚上,我们在龙游的天台赏夜色。虽然不远处就是大街,但周围显得十分安静,楼下一群中国游客聚着喝酒聊天,原本也想去凑凑热闹,后来就不了了之了。当然加德满都没有中国移动的信号,还好有WIFI,可以免费上网,这个时候97的功能就发挥作用了。
这一天,从中国到尼泊尔,来到这个周围的人都说着不同语言的地方,的确有点小激动,我不时在问自己,我真的出国了吗?而此时,远处家中的父亲,正在为我的行踪发愁,因为一路出来,我只告诉了他我在四川。不管怎样,既然来了,那就走下去吧。
明天,期待着博卡拉……
第二天,我们起了个大早。之前已经联系了一辆旅游大巴,所以到车站坐车就好了,价格也不贵卢比。为了不迟到,大家都背着半人高的登山包,小跑向车站进发。
从外面看车子还是不错的,但里面就很差了。座位不大,但驾驶室够大,除了司机,再坐个五六个人也不会觉得拥挤。同行的大胡子,直接用中文朝着司机喊去:师傅,我可以坐这里吗?当时差点没喷出来,没想到司机却明白了他的意思。
加德满都到博卡拉大概有五六个小时的车程,途中有几个汽车饭店,给人们提供午饭。
到达博卡拉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这是一个比加德满都更好的地方。我也不知道是谁专门安排了面包车带我们去旅馆,只是跟着大家将行李搬上车,跟着一起去了。旅馆在费瓦湖边,确切地说那应该是一个别墅区,如果在国内,这这些地方住一晚,价格肯定不菲。
BEDROCKHOTEL,这是我们找的宾馆,双人间卢比,有一个大花园,一块非常美丽的草坪,美丽的鲜花,宾馆侧边种着几棵木瓜树。这一刻开始,我开始感觉到博卡拉的不一样,有一种欧洲小镇的恬谧,之后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开始产生一种“烂在博卡拉”的想法。
收拾停当,我们便出发去路上逛荡,看看博卡拉的庐山真面目。主道路就围着费瓦湖,路边有许多手工艺品店、饭馆、面包店、披萨店、酒吧、旅行用品店、超市等等,有许多店铺甚至还打着中文的广告牌。当我路过一家手工艺品店的时候,老板用生涩的中文向我问好:你好!我礼貌性地回了一句。“进来看看吧。”当我听到这一句话的时候,便开始怀疑老板的中文水平。深入接触,我才发现老板只会这两句中文。(后来发现基本上的店老板都会这两句,说“你好”只是等着说下一句,让你去光顾一下。)
记得在藏区的时候,汽车开过,路边的小孩都会高喊“扎西德勒”,听着多少有点粗犷的味道。尼泊尔的问候语听着多显温柔。当我第一次听到“呐嘛嘶嘚”的时候,曾一度怀疑这是日语,后来才渐渐明白。双手合十,深鞠一躬,然后说一声“呐嘛嘶嘚”,这就是尼泊尔的问候方式。
应该说我还是比较胆小的,自己英语不行所以只能跟着大部队一起去找吃的。不过后来自己就慢慢地学会了,大部分时候都是用简单的英语或者单词和他们交谈。等自己开始习惯的时候,那种“烂在博卡拉”的感觉愈发强烈。
在博卡拉的第二天,我们选择了去费瓦湖划船,因为便宜,卢比可以划一个下午了。
费瓦湖给人一种很安静很安静的感觉,那一刻我中午体会到课文里提到的“湖水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划船是个技术活,我喜欢让千灯湖大哥歇着,自己划,因为我们俩一起划没什么默契,老是把握不住方向。湖面上阳光还是比较烈的,年少的表弟卷着库管划了一个下午,腿被晒得疼了好几天,在奇旺的时候才慢慢好回去。费瓦湖还是比较大的,划到湖心岛的时候我们差不多花了1个多小时。湖心岛上有个寺庙,我也不知道叫什么,岛上最多的就是鸽子。
唯一让人纠结的就是岛上没有厕所。远处山上,你可以看见很多人在玩滑伞,就是价格比较贵,所以被我们安排在了计划之外。
在岛上,我们认识了三个成都的老太太,都已经六十多岁了。她们也是和我们一样从拉萨自己过来的,而且应该说她们根本就不懂英语。当他一起吃饭时其中一个老太太对饭店老板说的话,我这辈子都会记忆犹新。当时我们嫌价格太贵,老太太就拉着老板语重心长地用四川话说着:老板啊,我跟你说,便宜一点,我们下次还会来吃的,下次给你介绍生意。可怜的老板根本听不懂,只是一边微笑着一边点着头。老太太们只要不懂,就会来问我们,或许他们就是这样来到博卡拉的。后来在奇旺的时候我们又碰面了,那时她们已经交了一个西班牙朋友,还互留了电子邮箱。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强大。
不知道为什么,博卡拉带给我很大的眷恋,在这里似乎感觉不到尘世的喧嚣,在这里真的可以听见自己心灵深处的呼声。烂在博卡拉吧,我是多么地迫切希望。当有一天我退休的时候,我想回到这里,回到这个静谧的地方再“烂”一次。时间有限,继续出发吧。下一站,奇旺,听说那里有个国家原始森林……
奇旺?奇特旺?我也搞不清楚应该叫他什么。
到奇旺的路不是很好,感觉和村里以前的道路一样。首先留下印象的是奇旺的稻田,虽然和我们这也差不多,但一些小东西却别有风味。
进入到宾馆的附近就可以看见大象在路边行走,当然是有饲养员骑着的,马路上也时常可以看见马车经过。奇旺的宾馆风格和博卡拉的就截然不同。博卡拉宾馆给人一种欧洲小镇的静谧,而奇旺的宾馆会让你感受到些许的热带雨林气息。奇旺是个很“闷”的地方,当然指的是气候,虽然是晴天,但衣服湿了一时半会儿是干不了的,而且总感觉有些不透气,蚊子也多,所以宾馆里纱门和蚊帐是必不可少的。可怜我水土不服,身上长了许多红斑点,一直到回来一个星期才慢慢好回去。
忘了我们住的宾馆叫什么名字,反正就是在路边的,环境还不错,种满了一些热带植物,还有烤全羊提供(由于某个原因我没有吃成),价格也还好,双人间卢比。
解决了住的地方当然要解决吃饭问题了。因为已经有了经验,所以我们放下行李便出去找吃的了。我们找了个应该是咖啡屋的地方吧,二楼天台,是观赏风景的好地方,这样等起来也不会觉得饿了。一起坐车到奇旺的还有四五个中国游客,年纪也差不多,我们的队伍逐渐庞大起来,大家聊的话题也就多起来了。
第二天,看鳄鱼,穿越原始森林,骑大象,听着就相当激动,价格也不贵,每人只要卢比。
向导纯粹是个神经病,这是结束这一天行程后大家共同的心声。
看鳄鱼在原始森林中的河里,我们要坐在小舟上顺流而下,在小舟上找鳄鱼。说是小舟,其实是独木舟,还要坐上好几个人,只要有人乱动一下,那可都得喂鳄鱼去了。向导显得格外兴奋,坐在船头不时乱舞,不时鬼叫,我就听明白了一句“Itlikeschinesefood”。他一动,船就摇,大家就跟着鬼叫。当时真担心把鳄鱼给吵醒了啊。河里的水流不算急,我们的船晃晃悠悠地前行,大家都睁大眼睛寻找着鳄鱼。还算有收获,可能因为差不多是中午时分,找到几只正在“午睡”的鳄鱼。
当天的第二个节目是穿越丛林。虽说是丛林但并不是特别茂盛。进入丛林,向导的经精力俨然没有消退,一路怪叫,真把自己当成了人猿泰山。进入丛林,我发现今天自己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早上为了省事,穿着拖鞋我就出来了。丛林,噩梦的开始啊。丛林里路不好,杂草也多,但这都不是问题,最恐怖的还是蚂蟥带。印象中的蚂蟥都是在水中游的,而这里草丛里有,树上有,地上也有,走几步都不安稳。一旦到达安全地带,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把整个身体检查一遍。哎,这可恶的导游。
骑大象还是蛮激动的,平时只是在动物园看见过大象,当它真正站在你面前时,才体会到庞大。长长的一排大象,每头大象上都有一个向导,而且每头大象只能坐四名游客。当大象不听话的时候,向导会用手中的木棍敲打它的脑袋,说实话,挺残忍的。骑在上面感觉挺好的,摇摇晃晃,而且在象背上听着大象嘘嘘的声音,那感觉,不是一般人有的(大象那一泡尿,那声势,杠杠的)。原始森林也没什么好逛,原本期待着看见狮子老虎,连个影都没看见。(看见了,估计也就回不来了。)不过,总算还是有所收获,独角犀牛,梅花鹿还是有看见的。
奇旺,留给我的是什么呢?我想,还是最初的稻田吧。下一站,巴德岗。
巴德岗就是一个皇城,离加德满都不远,坐公交就可以到,啥也不说,上图欣赏吧。
里面的人很悠闲,坐着聊天,坐着发呆,坐着享受生活……
里面的建筑很迷人,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生活的气息……
尼泊尔,等风来,随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