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龚梦泽
作为自动驾驶最有可能率先商业化落地的领域,无人配送正成为继Robotaxi之后,资本追逐的又一风口。
疫情防控期间,以无人物流车为代表的“无接触配送”正迎来新的发展拐点,目前包括辰韬资本、车和家、中金资本、高瓴资本、阿里巴巴、京东集团在内的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和企业皆有涉足。统计显示,自年以来,包括白犀牛、新石器、一清创新、毫末智行在内的8家无人配送初创企业已完成融资16次,大部分公司已完成2-3次融资,融资总额从几千万元到几亿元人民币不等。
“去年年底开始,整个无人驾驶行业融资非常热,到目前为止依然处在持续升温过程中。”辰韬资本执行总经理贺雄松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人配送商业模型已经初步形成。下一步投资机会的核心要素主要有技术、商业模式和路权。技术已经能够支撑部分场景需求,行业已进入批量商业应用前夜。
谈及新冠肺炎疫情对自动驾驶无人配送行业的影响,白犀牛联合创始人兼CTO夏添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尽管疫情不会直接大幅提升自动驾驶技术,因为技术有其客观发展规律。但疫情确实增加了无人配送的需求,加速了现有技术与场景需求的匹配进度。
贺雄松预计,全球首个超千台规模的无人车队将于今年率先诞生在无人配送赛道。未来3年,无人配送整车成本会逐步下降至10万元以内,无人配送赛道将率先迎来爆发期。
市场升温企业加速布局
无人配送迎来“群雄逐鹿”
从年谷歌开始研发自动驾驶技术以来,在过去十多年里,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得到飞速发展。在国内,早在年前后,美团、京东、阿里等就开始了相关技术研发,近年来陆续诞生了多家相关创业公司,并已进入无人配送车小批量生产、应用阶段。
具体来看,目前国内布局无人配送运营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阿里、京东、美团等自带物流配送业务(即场景)的互联网巨头公司,采用软件自研+硬件采购+自运营的方式推进;第二类是从自动驾驶技术切入特定场景的初创公司,如白犀牛、行深智能;第三类是有主机厂及Tier1企业背书的毫末智行、东风悦享等企业,这类企业有传统汽车制造业基础。
事实上,城市配送“最后1公里”,是物流配送业成本最高的地方,也是自动驾驶最具价值的落地场景。辰韬资本发布的《末端无人配送赛道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年我国末端配送(快递和即时配送)市场规模将超亿元。庞大需求结合广阔的市场前景,使得近年来各地都在推进无人车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商业模型走向成熟。
记者了解到,目前无人配送上游主要是各硬件和零部件供应厂商,包括线控底盘、激光雷达、摄像头、计算平台等,既涉及到汽车产业,也需要新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配件,让无人配送车真正能够“自动驾驶”。
“上下游资源整合的能力也是投资的核心要素之一。”贺雄松表示,在自动驾驶产业链上,接下来会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