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世居大西南的仡佬族人,由于地处偏远,山路阻隔,当地的人文环境相对蔽塞,一直以来,仡佬族的民间文化并未得到统治阶级和封建文人的重视,关于“仡佬毛龙节”的起源及源流无明确历史记载。有学者从仡佬毛龙的主要制作材料――竹,以及其“求子”的表演功能等推测,毛龙节应源起于古代仡佬族对龙井乡晏明一带的仡佬族中流传有“唐魏征梦斩金骨老龙之子”的故事,传说“仡佬毛龙”即是“金骨老龙”的长子,与章回小说《说唐》中“魏征梦斩”的故事基本吻合。
另外,据《石阡县志》记载:“灯从唐代起”,在当地“毛龙”属“灯”之一种,故可推测:“仡佬毛龙”可追随到盛唐时期。
“仡佬毛龙”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传下来的民间崇尚的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贵州省石阡县龙井、汤山等乡镇的宴明、龙凤等仡佬族村寨,辐射及于全县各地的侗、苗、土家各民族。仡佬毛龙主要活跃在元宵节期间,有学者推论,毛龙源起于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
仡佬毛龙主要活跃在元宵节期间。每年大年三十夜至正月十五、十六。龙崇拜是仡佬毛龙的核心。其基本要素包括:一、龙信仰,包括传统故事、敬龙仪式、敬龙场合和用品及敬龙神诵词;二、附属图腾信仰,包括竹王崇拜、盘瓠崇拜、民间佛道崇拜和原始崇拜等;三、扎艺,包括选材(竹篾、彩纸)和工艺等;四、玩技,包括二龙抢宝、懒龙翻身、单龙戏珠、天鹅抱蛋、倒挂金钩、犀牛望月和螺丝旋顶等;五、念诵,包括开光、请水、烧龙等仪式的念诵及开财门和敬财神等表演时的诵唱。
据传,古代,仡佬毛龙的传承主要是自发传承与自然传承。所谓自发传承即指年青人主动学习仡佬毛龙的扎艺、玩技、龙句子及毛龙的传说故事、乐器伴奏等。所谓自然传承即指仡佬毛龙的传承无任何拜师、出师等仪式,乃是作为一种全民信仰自然传承,其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据收集的资料,从清代始,仡佬毛龙活动中有关开财门、敬香等龙句子渐次出现汉文字书面记录的传承,现收集有抄本三本,为口传心授传承方式的辅助形式。
“仡佬毛龙”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显示出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及多样的社会功能,它是研究古代仡佬族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