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犀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大罗山,温州的后花园,它的故事你知道吗
TUhjnbcbe - 2024/9/14 16:52:00

文图:张崇珍

温州大罗山,古名泉山。据刘宋郑辑之《永嘉郡记》载:“山北有泉,众泉干竭,此泉不干,故以名。”宋本《太平寰宇记》踵承其说:“泉山,从永宁南出三十里,东北枕海。”

大罗山一名始于五代末,当时有名著《笋谱提要》中首提“永嘉大罗山”。其后,明天顺(--)间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始称温州泉山为大罗山:“大罗山,在府城南四十里,一名泉山。”据古人《说文解字》释“罗”为鸟网,从网从维,此山岿然特立,自成范围,不和他山接壤,高大宽广如同罗网撒开,故称大罗山。

据明弘治《温州府志》卷3载:“大罗山:去郡城东南四十里,跨德政,膺符,华盖三乡及瑞安县崇泰乡,广袤数十里,诸山迤逦,皆其支别也。”

崇泰乡属大罗山南片,即仙岩片。德政乡和膺符乡大体上属大罗山中片,即茶山片。华盖乡属大罗山东片,即罗东片。

所提“诸山迤逦,皆其支别”,列有“泉村山、茶山、君子山、霹雳山、黄屿山、水陆山、青山、茅竹山、石室、黄岙、仙岩山、云顶山。

大罗山,山多奇胜,古称天下第二十六福地,且古文化遗址丰富。

罗山支脉龙岗山,位于瑶溪街道,发现新石器遗址,范围约平方米,遗物丰富,有石器和陶器两类。根据出土器物特征,上限在新石器晚期,下限至战国。

年,在茶山山尖顶(门前山)猪栏囤出土石斧(现藏龙湾博物馆)

年后,茶山山根鸡山背出土三孔石刀(现藏龙湾博物馆)徐岙马屿矶附近也曾出土石镞(藏温州博物馆)

年9月和年3月,在仙岩街道穗丰村两次出土多件商朝及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其中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多件。

据此推断,大罗山早在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先民居住生活。

据《大罗山志》记载,泉山一名,首见于班固《汉书》卷64《朱买臣传》:“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今闻东越王更徙处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泽中。今发兵浮海,直指泉山,陈舟列兵,席卷南行,可破灭也,上拜买臣会稽大守……”其后,唐温州刺史张又新诗“越王曾保此山巅”、宋《太平寰宇记》、明《一统志》、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與纪要》等书均认为“越王居保泉山”为温州之泉山,即大罗山。

大罗山,系浙闽地质,华夏古陆造单元,早在8亿年前就形成。中生代时,由于太平洋板块进一步俯冲作用,引发火山活动,产生了频繁又激烈的火山喷发和岩浆喷溢,大量火山碎屑和岩浆覆盖了古老的地质。距今约一亿五千年前的燕山运动早期,大罗山有过火山爆发,又经过漫长的地质构造运动,又遭受海进、海退的侵蚀、风化作用,形成现在的地质景观。

大罗山海拔.4米,总面积平方公里,控东海、锁瓯江、俯瞰全城,是温州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大罗山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分属仙岩、瑶溪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茶山、天柱两个市级风景名胜区。

大罗山集儒、释、道于一体,素有“天下第二十六福地”之称,历史上又有“七十二寺,三十六庵”之说,书院林立,是释道儒信士或士族隐世修身、修炼养生、授业解惑著述之场所。南宋陈傅良曾在大罗山西麓创建仙岩书院,蕴育了与当时朱熹、陆九渊创立的学派鼎足而立的三大学派之一——永嘉学派。

仙岩景区梅雨潭,梅雨瀑。

茶山景区古寺众多,人文景观丰富。

瑶溪景区与天柱寺景区同处大罗山东麓,自然资源与人文古迹都特别丰富。

天柱寺景区东望大海,是大罗山距离东海最近的景区。

大罗山的水果物产以杨梅和瓯柑为主。杨梅尤以茶山杨梅为胜。其它特产还有茶叶、龙牙笋、桂花、糖蔗及各种花木,品种繁多,栽培历史悠久。

大罗山仙境之美,诗曰:

仙峰巅险,峻岭崔嵬。坡生瑞草,地长灵芝。根连地秀,顶接天齐。青松绿柳,紫菊红梅。碧桃银杏,火枣交梨。仙翁判画,隐者围棋。群仙谈道,静讲玄机。闻经怪兽,听法狐狸。彪熊剪尾,豹舞猿啼。龙吟虎啸,翠茖莺飞。犀牛望月,海马声嘶。异禽多变化,仙鸟世间稀。孔雀谈经句,仙童玉笛吹。怪松盘古顶,宝树映沙堤。山高红日近,涧阔水流低。清幽仙境院,风景胜瑶池。此间无限景,世上少人知。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罗山,温州的后花园,它的故事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