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犀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革命老区山庄小村去沟村
TUhjnbcbe - 2024/9/15 16:21:00
去沟村地图

小山村,去沟村。小村落,大人文。

石人山,饮水泉。无人区,抗日寇。

风水师,四先生。巧工匠,任良珍。

村能人,属任良。好园丁,任贵荣。

省部级,任亚平。留岁月,任忠隆。

百家姓,五九位。任光荣,民风朴。

孝父母,友兄弟。夫妻和,爱子女。

勤为业,崇节俭。弘文学,遵守法。

淳谦让,广结缘。经风雨,盛不衰。

正可谓:深山育俊鸟。地灵生人杰。

年过九旬七世族人任忠隆

去沟村哪朝哪代立村,村上人们从何而来,都无文字资料佐证。传说任氏先祖是从五台城米市街搬来,梁氏先祖是从盂县梁家寨迁来。从村上任梁两姓“茔”图看出,到年约有十七八辈。先人们根据地形地貌取名渠沟村,后来人们嫌此名不雅,取其谐音叫去沟村。清朝时期,村上热心人请来一位秀才,更名为足峪沟,但只在褡裢、账簿上用一用,平时口头上还叫去沟。民国以来村上出了念书人,又更名为聚峪沟,但仍是官场和社交时用一用,人们仍叫去沟村。

任氏茔谱

年解放后,国家多次农村普查都写去沟,这样去沟村就在各级行政地图以及官方文书上正式使用起来,并被民政部门正式列入行政村范围,刻有正式备案的行政公章。土改前全村有40多户,多人口,姓任的四大户,崔、杨、胡各一户,其余的都姓梁。去沟村也同其他山村一样,存在着大户小户之分,姓氏不同之分。梁家是大户,村里的事大都与梁家沟通。

起伏绵延的山峦

在绵延起伏的太行山北部,有一个小山村,它就是山西省五台县陈家庄乡去沟村。这里位于五台县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8°32′,东经°23′,海拔米,总面积4.45平方公里。

邻村小沟村

村南八里,分别是朱盈庭村与小沟村,这两个小村庄现已荒无人烟;村北与南坡村、陈家庄村接壤;村东是南沟村和盂县的红崖掌村村西二里是斜坡村。

斜坡村

去沟、斜坡毗邻而居,夜深人静的时候,鸡犬声相闻。去沟村距县城60华里,距五台山华里,离省城太原华里。

山峦起伏

去沟村周围山峦重叠,沟渠纵横,属太行山系五台山山脉的延伸。村子座东向西,依山而建。背依的东山高大雄伟,半山腰以上是裸露的红砂和青石,偶有植被点缀。山的顶峰很是险峻,石柱林立,直冲云天。这石柱一字排列,人称“石人山”。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远远望去,似有“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灵气。山腰以下覆盖着厚厚的黄土,村子就坐落在这片黄土坡上。

在目崖堂

村子南北两侧是深深的石沟。北面的沟浅,仅有三里深,只有夏秋两季才有流水。村南的沟深足有十里,夏秋之际,沟里流水潺潺,冬春时节,满谷冰雪皑皑。南北两道沟在村前交汇,形成钳子形,一直向村子西北而去。南北两道沟的两侧以及村西都是逶迤的大山。站在村前向远处望去,有的如龙腾,有的如虎跃,横看成岭,侧则成峰。或山头,或山间或沟谷,随处可见嶙峋的怪石,有的像睡卧的雄狮,有的似漫步的大象,有的像望月的犀牛,形态万千,耐人寻味。

山上灌木丛生

山上长满灌木丛,间或有山杏树、山柳树、榆树、椿树等树木。村子西南的一片山坡上有几百亩四季常青的松树林。这是一代代去沟人封山育林,精心呵护培育起来的。禁止砍伐,禁止放牧,这些村规人人遵守传承至今人们就直呼其为“禁山”了。

去沟村的民宅

去沟村的民宅大都是石洞和瓦房组成的四合小院。每个院落东面都是石洞,其他三面是石木结构的平房。住人的屋内有一条大火炕,旁边垒有大锅台,一家人吃住都在这里。院内就地取材,碹有石窖,贮存土豆。

聚湾沿

有两条贯穿南北的街道,将村子分割成上中下部分。

去沟村的街道

站在村子对面望去,好像一座古老的城堡。街道全是用石头铺设而成,陡坡处是条石铺成的台阶。

去沟村的梯田

这里山高石头多,人们赖以生存的是山腰间的一层层梯田。全村可耕种的土地约亩。村子上边那片黄土地既集中又比较肥沃,其余的都分布在离村三五里左右的山坡上或山头上。东沟一片西洼片,这儿三亩那儿五亩,大都是砂石土质,既不耐旱又很贫瘠,完全得靠天吃饭。

有的地块能用牲口耕地,有的连牛犋也放不开,只能用镢头刨。春天送粪,秋天收获大部分是靠人背,只有少数地块可以用牲口驮运。离村远的地里或碹有石洞,或搭有窝棚,一则雨天避雨,二则农忙时带上米面,十天半月就住在那里。

集体化后,生产队人多就不用住了,但中午带干粮不回家是常有的。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风调雨顺,收成好,够一年食用,遇干旱,只得糠菜充饥。解放前,冬天全村人吃糠窝窝,只有四先生一家不吃。夏天到苦重的时候,男的不吃,女的一年四季吃糠窝窝。据说最严重的光绪三年和民国九年,天旱歉收,曾有人饿死。

去沟村地处山间,无霜期长。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高粱、土豆、红薯,小杂粮有黍子、荞麦、苦荞、黄豆、黑豆、小豆。南瓜、豆角等蔬菜都能种植。因为地少,先顾糊口,西瓜甜瓜等成了奢侈品,就很少种植,因而人们日食三餐都比较单调。早晚是小米“和子饭”中午是煎土豆、豆角、萝卜条,三餐主食都是玉米窝头,偶尔也吃小米捞饭。逢年过节,招待客人吃油糕,擀豆面。因为不种麦子,只有过大年才能吃一顿白面饺子。在旧社会多数人家连一顿白面饺子也吃不上只能吃荞面饺子。秋天将豆角、白萝卜煮熟了晾干,来年再配上土豆煎着吃。除粮食外,花椒、核桃是重要的经济来源。

核桃树

沟沟洼洼有许多枝繁叶茂的核桃树,梯田里有绿油油的花椒树。这里的花椒、核桃品质很好。花椒又麻又香味浓味淳,核桃皮薄肉肥,香而不腻。解放前还种植大黄、党参等药材,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另外的经济来源是养羊,这里坡广人稀,水草肥美,是天然的牧场。羊绒羊毛可以卖钱,羊粪又是上等有机肥。即使是集体化时,个人家庭也保留“自留羊”养殖,当然集体也养着羊群。苦也一年,累也一年,饱也一年,饥也一年,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去沟人靠着薄田靠着大山,生生不息,香火不断。

村里的老碾子

恶劣的生存环境,艰难的求生岁月,造就了去沟村人团结互助,憨厚实在的人格品质。这里民风淳厚,民俗古朴,一方有难,众人相帮。从大型的修房盖屋到普通的农活营生,左邻右舍都会出手相帮。你家的苗子荒了,他放下手中营生,帮你锄苗;今天一起给你家刨山药,明天一起给他家割谷子,互相帮助,互相变工。

这里民间习俗与晋北地区基本一样。春节是最隆重盛大的节日。腊八过后便开始做冻豆腐,置年货、备年食,腊月三十,贴对联,垒旺火,张灯结彩,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熬年夜。零点之后便发着旺火,燃放爆竹,长者领着小辈接神供神。天亮之后开始拜年。同一族的首先拜“茔”,即拜祖先。之后,小辈挨门逐户给同族长辈磕头拜年。拜年完毕后吃年饭,饭后游喜神。

过去的老黄历上都写着大年初一这天喜神的方位,人们就朝着这个方位去走一走,点上香烛,燃放鞭炮,这样一来就会满身喜气,一年大吉大利。过了正月初五,就开始准备正月十五的秧歌了,排练节目,操练步伐。十五的红火共三天,从十四开始到十六结束。清明节祭祖扫墓,五月端午拔艾草、包粽子,七月十五蒸花馍捏面人,八月十五吃月饼,十月一日祭祖上坟,腊月初八吃粘米粥。

这些相传久远的农历节日,至今人们还念念不忘。这里的婚丧大事也比较隆重,老人辞世送葬,要请鼓吹、做纸扎,设“五盔四盘”宴席招待亲戚客人。儿子娶媳妇也要请鼓吹、设酒席招待宾朋,新娘要坐花轿或“驾窝”过去,只有少数较富有的人家才能做到,一般人家是办不到的。

村里还盖有龙王庙、山神庙观音庙,逢年过节,长者领着小辈到庙里敬香上供,祈求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世世代代,子孙满堂,丁财兴旺。这是人们对美好日子的向往,是一种美好内心的精神寄托。

学校的旧址

据了解,-年间,曾经就读于三高,定师范班毕业的胡庭栋老师在该村任教。三年教学期间,既教书育人,又治病救人。使得培育出来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积极向上,并且投身到祖国建设当中去……

胡庭栋老师

解放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才逐步改变。当时村上有一所小学,三间平房,一进门,两边都是土炕,铺着席子,学生盘腿而坐。每人面前放着自备的小方桌,放书写字用。地下放着高腿大方桌供老师用。教书的先生是本村梁生瑞,排行老四,人称“四先生”。村上的孩子一般八岁上学,十二岁休学,有的是冬天上学,夏天劳动,闲时上学念书,忙时请假。

任贵荣夫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牲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归公入社,村上成立了合作社,农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初入社的农民有了地种,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年年丰收。

合作社集体有羊近只,集体放牧,分户寄养,牛驴骡大牲畜30多头,集体经济日益壮大。此时国家派来了教师,村上办起了全日制初级小学,学制四年,村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年人民公社化后,村上的合作社又更名为生产大队,全村分为两个生产小队,生产小队是经济核算单位。当时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每人每年的基本口粮标准为斤,劳力另有补充。

每年秋后,除口粮外,剩余的粮食都卖给国家。一旦遇到灾年欠收,国家救济粮补足斤。那时每个劳动日可分红五六毛钱。除集体经济外,每人一分自留地,每户一棵自留核桃树,每户三至五只自留羊这些家庭经济在困难时期起了很大作用。

年,国家给村上培养了赤脚医生,办起了合作医疗,时灾小病,吃药打针不用出村。村上的初小改制为五年制小学,小学毕业后可直接上初中。经济文化卫生的发展,给村里带来了新的气象。当时村上共口人,这是去沟村人口最多的时期。

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一部分年轻后生参军复员,国家安置了工作,另有一部分通过上学念书在外地就业,人口开始逐年下降。沿河大村通了公路,通了电,去沟村与外界差距越来越大,年轻后生娶媳妇困难。在外有亲戚关系的部分人开始移户搬迁,其中有一户叫梁红的祖孙三代十几口举家前往新疆。到年时,学龄儿童已不足五人,小学被撤销。学龄儿童上不了学校,年轻后生娶媳妇困难,繁重的体力劳动,微薄的经济回报,让留下来的人们更坚定了搬迁他乡的决心。

年前后,有十几户迁往阳曲县榆次市一带农村(阳曲县东万寿、北罗英)。到年时,全村仅剩十几口老人留守在村。此时国家给修了水泥路,通了电。后来国家又实行移民扶贫政策,可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已经走不动了。去沟村并非个例,陈家庄乡原有26个行政村,到目前仅剩16个其余的都同去沟村一样,变得荒无人烟。去沟村人走向外面世界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进步发展的体现。

在邻村祭奠杨展烈士

去沟村虽是山庄小村,却是一个革命老区,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和解放全中国做出了贡献。年东渡的红军部队从牛道岭进入盂县河北,期间在沿路村庄小住休整,常有穿草鞋,戴竹帽,灰布衣,操着南方口音的红军战士到去沟村宣传抗日,采购土豆胡萝卜等。

三门崖堂

他们对老百姓彬彬有礼,态度谦和,总是说“我们公买公卖”。去沟村的人也积极配合,想方设法满足他们的购置。买好后自己背着篓子、有时从村后翻山而过,有时从村前沿沟而去。

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县石阻普济寺成立。年9月23日至30日,日军以二万三千左右的兵力向晋察冀军区进攻。其中一路经忻州、定襄、东冶向县城进犯,一路由盂县的上社经牛道岭直驱五台城,另一路从代县的峨口侵入五台。10月3日,五台城失陷。

日军侵占五台

日军侵占五台后,在五台境内建了许多据点,经常出来扫荡。此时四区区公所从坪上村转移到去沟村,区公所就住在任罗成院内。这个院落在村子最高处,视野开阔,一出大门就可以看见村子周围的动静。区公所人员有男有女,共五六人。其中有刘隆功、白文元、刘贵英。区公所住在去沟后,办起了民校,教人们识字唱歌,宣传抗日,并成立了青抗先、儿童团、妇救会等抗日群众组织,展开了与日寇的斗争。

去沟村的石人山

为保护百姓和区干部,白天儿童团在村头路口站岗、放岗、查路条。其中有支歌是这样的:“同志我问问你,你到哪里去?通行证路条儿,你是否带的?拿出来看看,拿出来看看,才让你过去,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马虎的。”夜晚和远处是青抗先队员站岗放哨。村子对面的山头叫板凳岩,可以看见四面八方出入去沟的通道。这里白天黑夜有人站岗放哨,山头上插着草人,一见日本人来了就放倒草人,全村人就蜂拥而逃。小孩哭大人跑,鸡也飞,狗也叫,一片混乱。

青抗先的另一个任务是给区干部带路,晚上陪区干部在野外住宿,有时候配合区干部到附近村子开展工作。年日寇在离去沟村八里远的石佛寺建起炮台,设了据点,对周围村庄的袭击更是频繁。青抗先和民兵组织利用晚上到石佛寺炮台下埋地雷、割电线,有效地打击敌人。

经汉奸建设队和维持会告密,日本人得知去沟村住有区干部,而且又是五台通往盂县河北的重要通道之一,随即把去沟划为无人区,把全村人赶到南坡村住,把房子烧掉。红军的到来,区公所驻村,给去沟村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去沟村人积极报名参军当兵,到前线打击敌人。其间共有14人参过军,他们是梁东古、梁洋槐、梁水怀、梁贵文、任富还、胡媚官、梁文忠、梁文明、任维、梁良文、梁良善、梁贵和、梁汉文、梁来元,其中梁东古、梁洋槐、梁水怀、梁贵文、胡媚官五人牺牲在战场。

石碾饮水泉

深山出俊鸟,地灵生人杰。去沟村既是革命老区,又是一块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这里孕育了许多良才俊彦。

任良珍为五台山南山寺所碹的朝阳洞

任良珍多才多艺会编苇席,会修石碾磅,最擅长的是碹石洞。他碹的石洞宽敞明亮造型美观,结实耐用,而且有许多创新碹法,如虎眼套卷棚,莲花腿,麦穗碹等。五台、孟县、阜平太行山区一带老百姓就地取材,多以石洞为居,这一带到处有他碹的石洞,当地百姓无不称道,口碑很好。

五台山南山寺

他一生中最主要的还是在五台山做工,龙泉寺、显通寺、菩萨顶都做过修建和扩建工程,更多的是南山寺,这里的台阶、寺基、石碑他都做过。时间最长的是朝阳洞。它不仅技艺好,而且与人为善,善待工友,是一名德艺双馨的石匠师傅。还有几位有名的木匠师傅,老一辈的有梁都贤、梁洋所,年轻一辈的有梁书芳、梁玉堂、梁建忠,人称“四先生”的梁生瑞、梁生富、梁文明、梁俊良祖孙三代是五台有名风水师,当地百姓人家的婚丧大事,大型土木建筑动工都要请他们看日子择吉时。

五台山南山寺

除了这些民间工匠和民俗文人外,更多的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上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的去沟人,有许多是科级,有的是县处级,有的是厅局级,有的是省部级干部(任亚平)。

任亚平

去沟村人才济济新人辈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新生一代中有的是国家公务员,有的是国企管理者,有的从事教育工作,他们大多刚过而立之年,已取得了工程师、高级营销师、高级经济师、中学一级或高级教师等中高级职称。

山花烂漫

去沟村作为一个行政村已经有其名而无其实。然而去沟村的先祖们披荆斩棘开荒造地、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它将永远激励后人,为国家的繁荣、家庭幸福不懈奋斗。

年任忠隆编写的《留住岁月》

今天,无论迁居在哪里的去沟村人,都要牢记先祖留下的这笔精神财富并发扬光大传承不忘。先祖忠骨埋故乡,去沟精神不能忘,走到哪里都生根,枝繁叶茂在人间。

任贵平夫妇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贵平妗妗在百忙之中,从呼市快递来《任氏家谱》、《留住岁月》两本特别有价值的历史人文资料,使我得以有章可寻,有资料可查。对家乡人文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任氏家谱

国史,方志,家谱,作为我国史学的三大支柱,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根问祖,追根溯源,尊祖敬宗,兴家续族,对于传承家族美德,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资料编发胡立成)

作者介绍:胡立成,笔名虹雨,山西五台人,医教世家之后。文化传媒人,品牌创意人,抗战红色文化传承人,百家号乡村文化创办人。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文字友情新媒体总编、中国网特约编辑、《旅游作家》专栏作家、山西新闻网慢游山西专栏作者、国际摄影杂志记者、中国新闻传媒集团山西新闻主编等。曾荣获仓央嘉措国际诗歌奖全球位优秀诗人奖,多次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并获奖。文化主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
查看完整版本: 革命老区山庄小村去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