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10/4 17:29:00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陈淡宁匠人:柴春福,年出生于衢州乌溪江,国家一级高级技师,衢州市民间工艺大师,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技艺:根角雕刻匠作:《秋韵》制作材料:树根、牛角制作工序:从原料选购加工到制成成品要经过五十多道工序制作工具:雕刻刀制作时间:耗时一个半月人们很难相信80后已经能头顶工艺大师的称号。就像人们很难相信,那双满是老茧与疤痕的手,出自一个35岁的青年。年6月中,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了柴春福的一件牛角雕作品《清趣》。浙江省博物馆艺术部主任范珮玲对这件作品赞叹有加,认为它“非常精彩”。年,柴春福出生在乌溪江边的一个小山村。因为父亲是个木工,柴春福很小就接触到了雕刻这件事。5岁的时候,他用柴刀劈竹子,然后雕出一些粗糙的刀剑枪戟的模样。6岁的时候,柴春福在砍切竹片时不小心切到了自己的大拇指,以致于现在大拇指也比别人略短一些。由于家庭条件并不好,所以柴春福很小的时候就要帮着家里干活。艰苦的生活没有磨灭他天性里对美术的喜爱,小学时,柴春福每每从山上砍柴,都会带些木材回来,雕一些宝塔、小人什么的。中学老师鼓励柴春福去读美术专业,然而家境并不宽裕的他最终放弃了上美术学校的路。年,16岁的柴春福师从江山人杨春财开始学习木雕技艺;年又师从安徽根雕艺人张伟平学习根雕技艺。“起初,安徽师傅并不收徒。多次造访后,师傅让我把手给他看一下。”柴春福说:“师傅一看我的手,密密麻麻的都是之前学雕刻时留下的刀疤,师傅很感慨,让我做一个星期看看。一个星期后,师傅终于点了头。”柴春福知道,雕刻工艺对美术功底的要求很高,因此在学习木雕的间隙,他也自学着绘画。家境不富裕的他,身上所带着的那股韧劲和耐性,使他能坚持早上5点钟起床,晚上加班到半夜,一做就是几年。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柴春福来到一家尼日利亚华人企业学习雕刻。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盛产乌木,柴春福的工作是在乌木上雕刻。“因为水土不服,我连续几个月牙龈出血,天天吃药。”柴春福回忆说。直到半年以后,他才适应了当地的环境,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周末则去当地工艺品市场学习象牙的雕刻技法。年,柴春福从尼日利亚回到衢州,在衢江区廿里镇租了两间民房当工作室,以代雕树根、玉石等为主要收入来源。在此期间,他结合在非洲的经验,尝试在厚实、坚硬的牛角上雕刻。柴春福告诉记者,角雕艺术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就是根雕的祖师爷。根角雕历史亦十分久远,其起源与原始狩猎的巫觋等活动有密切关系。远古时期,古人就用兽角、兽骨制作饰品。在我国的陕西、河南、山东等地,曾有新石器时代所用的陶制角出土。夏商时期,无论牛角还是陶角,均被作为信号器具使用。秦汉时期,牛角已在军中仪仗和鼓吹乐中普遍使用。除动物的天然角以外,还出现了用竹、木、皮革、铜等材料制成的角。晚清时期也曾用犀牛角做雕刻的原料。根角雕刻制作技艺传至柴春福师爷的手里,即将树根与牛角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雕好的牛角的鹰、喜鹊等,配上树根的底座,后来柴春福师傅张伟平创作根画,就用牛角拿来雕饰文字或印章标志等。“国内主流的牛角雕是对整根牛角进行雕刻,我是通过高温加工等技艺,把牛角制成片或小块材料再雕刻。”柴春福说,就像桌面上的叶子,一般人很难看出它是牛角制成的。由于柴春福的作品体备诸法、实而不滞,获得了业内一致的认可。而实际上,看似简单的技艺,永远都有一般人行不到的门道。比如根角雕刻的选料“不厌其弯,但嫌其直”,柴春福说,用于创作的材料,尽量选择盘根错节、弯曲有致的树根、树蔸,尤其是粗细交错,瘤节斑疤,表面多孔洞、隆突、臃肿的根茎,进行根艺创作。越是老态龙钟、奇形怪状的树根,越能诱发联想,产生美感。找到以后挖取,再拿回工作室清理与清洗。而角料要选取上等的牛角。雕刻的原材料是柴春福跑遍衢州各地山村收集而来,而作品的构思则来自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或许是自小生活在农村的原因,柴春福特别喜欢观察、琢磨田地里的小虫子,他尝试把牛角分解成片,以花鸟、昆虫为主要对象进行创作。也因此,柴春福的一件作品从创意到成品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正是这样的一丝不苟,让他先后获得“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银奖”“首届中国民族民间木文化艺术品博览会银奖”“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铜奖”等,角雕技艺被列入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年,柴春福创作的角雕作品《君子之风》被金华市博物馆永久收藏,该作品的兰花是牛角片雕刻而成,蝈蝈更精细到连腿上的细毛都雕刻了出来。虽然是人的作品,但至于适当的环境中时,几乎可以乱真。“牛角雕刻的生活很枯燥,但要全身心的投入,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就能把技艺做好。”柴春福的话很朴实,“有一定手工艺基础和美术功底的对雕刻有一定兴趣爱好的人是可以学的。只要你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