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古城村已经不复存在,在原址是拔地而起的高楼,随着城市化进程,村民都住进设施更好的楼房)
在长安街西延线北侧,有座千年古村古城村,自盛唐形成、明清兴盛后一直延续下来。年,古城村拆迁上楼,古村落就此消失,过去的历史被封存进位于现代嘉园的古城民俗博物馆内,留下了一段底色为青砖灰瓦的宝贵记忆。
民俗馆入口处,立有一座饱经风霜的石碑,正面“古城村”三字的字迹现已斑驳,但却记载了过去古城村的历史与方位,年,因为拆迁它被搬到了这里,与这座村庄一起成为历史。前些天,一些古城村民回到这块石碑旁,与它合影留念,记录下他们告别古城村的第10个年头。
(民俗馆陈列着一幅《京西古城村秉心圣会石锁会祖谱》,这是老会长一笔一笔绘制的。它记载了石锁舞动的各式姿势,为后人留下技艺)
古城村拥有丰富悠久的民俗文化,在村庄兴盛的明万历年间,俗称“花十档”的秉心圣会开始走会,前往妙峰山娘娘庙朝顶进香,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增福延寿、四季平安”,至今已余年。年,秉心圣会被确定为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继续传承和保护。
(村民郝玉芳在民俗馆看到几十年前自己舞动的狮子头非常激动,隔着玻璃罩张开双臂拥抱老伙计)
为此,民俗馆内专门设有秉心圣会展区,当年老玩角舞狮戏龙的花会道具不少被收藏在这里。“这是当年我和师傅表演时用过的第一批狮子头,犀牛尾巴做的,见证了过去舞狮会的起源。”古城村民郝玉芳指着一件色彩已经褪去的狮头说,“老物件一下子勾起了过去的回忆,小时候早晨提前到校、放学再到师傅家练习舞狮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71岁的毕淑英指着一张照片,这是她11岁和爸爸妈妈拍的全家福。看到这张照片就想起当年的岁月)
民俗馆的村落板块则展示了不少古城村民的老照片,在一张张由黑白色相片组成的照片墙上,村民毕淑英一下子找到了自己当年的家庭合影,这是她11岁时和家人一起前往北辛安照相馆留下的珍贵相片。如今,毕淑英会带着她10岁的孙子再回来看这些照片,告诉他“我比照片里的自己整整大了60岁”。
(年竖立在村口的标志碑被收藏进民俗馆,成为古城村变迁的见证)
(郝洪龙家收藏的古城村家族地契,包含清朝咸丰、同治、光绪三个朝代,尊显古城村悠久的历史)
博物馆里展示的老器物、老照片还有很多,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都能回忆起与之相关的一二事,如位于东井街口的“东井”以及它旁边养骆驼的马槽、老前街45号连家宅子的窗户雕花、郝洪龙家收藏的年的古城地契等。不过,老古城村人尽皆知的,还是那棵拥有余年的大槐树,至今仍在泰然大厦旁屹立不倒,成为见证村庄历史的活化石。
昔日,漫步京西古城村,满目尽是青砖瓦舍墙垣院落。如今,民俗馆将这里的文化记忆通过千余件老物件、老照片保存下来,记录历史启发后人,激励如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继续以热情和智慧谱写美丽古城的新篇章。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孙云柯
摄影:吴镝
流程编辑: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