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犀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对于华语科幻电影,不必过分悲观犀牛娱乐
TUhjnbcbe - 2025/1/17 17:44:00
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 https://m.sohu.com/a/838006482_120911594

犀牛娱乐原创

文|工藤编辑|朴芳

上映两天,《上海堡垒》成为舆论的焦点。

眼看着《上海堡垒》的评分从豆瓣4.2分一路跌到3.4分。

批评之余,想想这对于中国科幻事业来说挺可惜的,作为与《流浪地球》同一时期启动的项目,《上海堡垒》遭遇了与《流浪地球》完全不一样的评价。

影片有许多不足之处,不及格很正常,同样也值得研究的,是此次打分的观众心理——他们基于什么心理打的如此低分?

超高预期可能是一个原因。抱着看《流浪地球》的心态走进电影院,预期越高失望越大,观众心理的巨大落差难以弥合,容易产生报复性打分,情绪性低分。

另外一个原因,演员成为影片的不确定因素之一。电影市场很早就证明了流量难撑票房。当然,不乏没看过影片仅凭演员就打低分的现象。总之,流量明星再次成了众矢之的。影片质量问题之外,观众情绪的宣泄、全网对流量演员的天然排斥风潮,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却不必过分悲观,中国科幻电影事业需要更多的承前启后者。

认清一个事实

中国科幻才刚刚起步

不妨先纠正几个常见的误区。

一个是中国科幻类型已经爆发了。得出这个结论的是看到了《流浪地球》破46亿的成绩,科幻类型仅次于军事类型成为影史票房亚军,打破了类型天花板。

但这个“爆发”仅限于《流浪地球》这一特例,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科幻的状态。就目前来看,《流浪地球》确实鼓舞了很多有志于做科幻的电影人,科幻项目也多了起来,但横向对比其他成熟的类型,中国科幻远远谈不上爆发。

另一个是中国科幻“元年”不等于“盛年”。年被认为是中国科幻元年是当之无愧的,春节档两部科幻片《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虽然风格不同,但都为中国科幻探索了可能性。

“元年”指的是开始,所处的阶段即初级阶段,大部分中国科幻电影还是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有缺憾。“盛年”意味着中国科幻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全面提升,很多人以“盛年”的标准衡量“元年”的作品,注定要失望。

一旦打破这些误区,我们才更加清晰地看到此时的中国科幻,它还幼稚得像个孩子。中国科幻才刚刚起步,这是事实。

也正是由于是起步阶段,各方面还不太成熟,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科幻的发展要有人去试错,需要有人去铺路。很不幸,有人成了那个“倒霉孩子”。

最可怕的不是敢于试错,而是跟风唱衰中国科幻。可以肯定的是,很多片方不是因为这个类型火了而跟风拍摄,因此可以就事论事、指出问题,但没必要对中国科幻电影就此失去信心。

中国科幻电影的三大难点

认清了中国科幻刚刚起步的事实,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科幻电影拍摄的三大难点,简单讲,就是探索性,工业度,本土化。

首先是探索性。中国科幻还处于摸索阶段,年之前,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科幻片,而今年上映的这几部也都是在年前后立项拍摄的,没先例,没参照,拍摄期间一度困难重重。

探索意味着高风险,谁也不知道能不能爆、会不会扑,都是抱着一种赌的心态,郭帆曾说《流浪地球》“成了是英雄,死了是烈士”。

探索也意味着开创性,《流浪地球》是灾难与科幻的融合,《疯狂的外星人》是喜剧与科幻的杂糅,而《上海堡垒》号称是中国第一部战争科幻片。

不得不说,《上海堡垒》挑了个最难的。拆分开来,战争和科幻每个都是新类型,喜剧、灾难观众都喜闻乐见,但战争类型在中国电影中却是长期缺席的,本来《八佰》有望刷新观众对中国战争片的认知,如今也成了泡影。

因此,《上海堡垒》面临着双重压力,既要拍科幻又要拍战争,难度可想而知。

其次是工业度。科幻片对工业化程度要求较高,没有强大的特效技术的支撑,科幻片建立不了一个有说服力的世界观。

《流浪地球》将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水平拉升了一个档次,影片无论是地下城、航空站、行星发动机等科幻场景的搭建,还是点燃木星、将地球推出太阳系的设定,都是“硬”科幻的水平,场面甚至不逊于好莱坞大片。

不可否认在工业化程度上,《上海堡垒》并非一无是处。灾难降临的末日氛围、城市上空的未知生物、井然有序的机甲站队、一触即发的外星大战,建立在原著短篇小说的基础上,影片的场景还原和一些创意还算不错。

而上海陆沉、上海大炮发射等段落,最能体现影片的工业度。单从视觉特效上看,这几个战争画面都称得上工业完成度较高。

最后是本土化。中国科幻必须是“中国”的,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只有对科幻进行合理的本土化,才能让中国观众有代入感,从而认可影片的世界观,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流浪地球》其实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本土化范本,本身原著是一个宏大的科幻小说,但《流浪地球》找到了一个能引发普遍中国观众共鸣的情绪点——父子情,体现了中国式的父子关系。

《上海堡垒》无疑是有本土化意识的,看得出来,这部分可以说是影片的特点。如场景的本土化,以中国上海为真实发生背景;如情感的本土化,中国人对爱情总是羞于说出口,影片中江洋对林澜末世隐忍的暗恋,颇具中国特色。

但“度”却失控,尤其是在情感上,诟病很多,“披着言情皮的科幻片”、“中国首部三角恋科幻片”、“本质上这是一部披着科幻灾难片外皮的纯爱片,还是那种完全没有cp感的纯爱片”。类似的评价不胜枚举,说明影片中的情感并没有引发观众共鸣,反而让人觉得尴尬。但这恰恰也是原著的最大特点,小说本身其实就是一个爱情为主题的故事,当初打动原著粉的也正是这种末世下的情愫暗涌,但在拍摄过程中很遗憾并没有把控好。

实际上,不仅是这次《上海堡垒》,未来的中国科幻创作同样会遇到这三个难点。敢于拍中国科幻的电影人,应当具备危机意识,更应当有攻克难点的勇气和精神。

中国科幻电影之路,还很长

对《上海堡垒》的情绪有些复杂,一方面要狠狠批评,一方面又很理解在目前处境中它的艰难和来之不易。

有批评很正常,但吸取教训之后,就成了我们成长中宝贵的经验。中国科幻这条路也一样,少不了批评的声音,这种批评声会随着中国科幻的越来越好而变少。

但我们也坚持一个观点,只有理性的批评,才能带来进步,而那些情绪化的、对主创人身攻击的、无脑黑的言论是毫无意义的,我们不提倡。

同时,从此次《上海堡垒》遭遇的口碑危机,我们也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剧本始终是电影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讲好故事才是关键。《上海堡垒》本质上还是在剧本层面失控,故事逻辑、叙事节奏、人物行为都出现了问题,难以令观众进入世界观。如果能多花点精力打磨剧本,影片会有不少起色。

第二,对于筹备制作周期长达数年的项目,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上海堡垒》始于年,今天的很多问题放在当年并没有太大问题,甚至是所有人都在效仿的做法,但电影市场已今非昔比,观众的审美已经天翻地覆,跟不上观众审美的《上海堡垒》自然会被“苛责”。这也给其他筹备周期漫长的国产影片提了个醒,一定要有前瞻性的思维。

第三,中国科幻电影之路还很长,暂时的挫折也并不可怕,还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华语科幻电影或始于《流浪地球》,但绝不会止于《上海堡垒》。退一步说,《上海堡垒》的意义仍在,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给予后来者,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希望仍在。

我们相信,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薪火相传的接力赛,若是因为起点太高而无人再敢接下一棒,那才是中国科幻最大的悲哀。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于华语科幻电影,不必过分悲观犀牛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