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犀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深度干货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4种方法彻
TUhjnbcbe - 2025/2/10 17:14:00

本文字,如果缺乏耐心,4种方法都在后半段,直接下拉查看(小编提示:前半段也是干货满满哟!)

朋友们是否都有同感,对于很多人来说好像什么道理都懂,到做起事情来总是不尽人意,在“知”与“行”之间仿佛隔着一座很难逾越的大山。我们也可以想一下,自己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你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计划看一本书,却发现你的手绑在了手机上;你了解健康的重要性,决定坚持跑步,却发现自己被封禁在沙发上。我们明明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却发现自己总是在做相反的事情。曾经有多少次发出感叹: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又有多少次我们反复告诫自己:要行动,要坚持,要自律,要养成好习惯。过了几天才突然发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故态复萌。

论据准备

在现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成本大大降低,每一天我们都处在海量信息的包围中,摄取着各种原理、模型、规律、方法论。但不妨扪心自问,这些东西我们仅仅是知道还是真正的学到,学到了又是否能在行动中得以应用及发挥。我们只是在积累它们,还是真正改变了自己的习惯。这也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思考的问题,如何才能把知识真的应用到实践中,而不只是停留在学到新东西的新鲜刺激和精神愉悦上。

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显然这不是知道容易解决的问题,因为它毕竟是反人性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无解的。首先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存在“知易行难”的情况。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的著作《骑象人和大象》一书中,对我们的理性思维和内在动力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大象代表我们的情绪、潜意识,力量非常强大,但常常做出不明智的行为;骑象人代表我们的理智、思维、观念,思维意识就如同一个骑在大象背上的人,手里握着缰绳可以指挥大象转弯、停止或者前进。但只有大象愿意的时候才能指挥大象,如果大象有了自己的欲望或者不愿意,骑象人就一点办法都没有。只有理性和情感携手合作,人才会表现出聪慧明智的行为,但是大象仍然负责大部分工作,骑象人更像一个顾问随时给大象提供建议,而最终是否采纳,决策权在大象。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假设你要参加一门考试,已经交了块钱,考试时间是下个月的今天。对考试内容你有一定了解但不够系统,你有一定信心但也不能说%会通过,这就是背景。你会立刻开始安排复习计划从明天开始备考吗?对很多人来说多半不会。现在,把时针拨到一个月后。你从睡梦中醒来,蓦然惊觉明天就要考试,而你什么都还没看,恰好今天又是周末,那么你是不是会立刻起床洗漱,多少读点材料做点题,尽量增加通过考试的成功率?现在想想,我大学期间应对各种考试也是这样的。

那么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时间。我们知道做一件事情,本质上就是动力和阻力的博弈,那么你不去做一件事情,无论背后有什么原因,归根结底一定是因为去做的收益比不上成本。但在上面的例子中,收益和成本是完全相同的,那为什么我们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呢?原因在于这里面的时间因素扭曲了我们对收益和成本的判断,我们的大脑难以处理长期的信息,因为这里面隐含着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会倾向于把长期的权重调低。

无论收益还是成本,只要时间足够长,我们都会倾向于认为它不太重要,在心理学上这叫做时间贴现。年一位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双曲线贴现模型来描述时间贴现。从中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收益的感知是下降的,且呈双曲线趋势,这就是“知易行难”背后的本质原因。

我们之所以不去做那些正确的事情,是因为它的收益被时间扭曲了。不但收益和成本会被扭曲,风险也会被时间扭曲。经济学家米歇尔·沃克形象地把这种现象成为灰犀牛,想象在一片大草原上,在你的远方有一头笨重的、臃肿的、迟缓的犀牛,你一定不会过多地去在意它。但它一旦向你奔来,其笔直的路线、强大的爆发力会令你猝不及防,被它扑倒在地。米歇尔·沃克认为,许多危险并非没有征兆,也并非突如其来,它们其实一直潜伏着,也是可以预见的。但是对时间的错估和盲目乐观使得我们对它们视而不见,导致风险到来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像08年的金融危机,其实就是灰犀牛,大家都心知肚明,击鼓传花的游戏不会无休止玩下去,最终一定会到某个节点断开。但信贷和经济的蓬勃上升让大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点,每个人都想着我能逃出去,但洪水到来的时候,所有的逃命都是徒劳的。

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其实也是灰犀牛,比如我们都知道长期缺乏睡眠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注意力衰退、记忆力下降乃至阿尔兹海默症。但对于我们来说,这些负面影响太迟缓了,我们感受不到,也就不会有切身的动力。真正能让你惊觉我要改善睡眠质量的是什么呢?是头疼。一般一熬夜就头痛的人最能坚持早早入睡。再比如理财和预算控制,花钱消费带来的愉悦感是即时的,而省下这笔钱你并不会有很强烈的正反馈,不会有成就感,甚至不会有任何差异。两相权衡我们当然会倾向于消费,于是不知不觉钱就这样花出去了。而什么情况下省钱会有动力呢?要么是偿还一笔债务,你能看到它一点一滴地在减少;要么是攒钱买一个东西,你能看到进度条慢慢前进,这才能带给我们驱动力。

所以,这些问题不能单纯地归咎于自律性差、缺乏坚持、意志力弱、行动力低,也不能归咎于懒散和消极。因为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这些并不是真正的原因,最本质的原因是要克服时间贴现,理清楚收益和成本,让自己看到每一步的前进和成长,这才能从根本上驱动你去行动。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更愿意去行动呢?小编在这里整理了4种方法供朋友们参考。

1.抛弃漫无目的的思维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我们很多次告诫自己要自律、要上进、要按计划行事、不能再荒废时间,但我们指挥的那头大象依然不听使唤、我行我素。原因其实就是,我们的思维是无法落空的,它一定要有一个焦点。举个例子,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白象效应:给你5分钟,想什么都可以,但唯独不能想白象。结果呢,这只白象会不断闯入你的脑海中,怎么驱赶都赶不走。原因就是我们只能控制自己想什么、做什么,却没有办法要求自己不想什么、不做什么。同样,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是如何平复情绪的,是告诉自己不要生气吗?不是,更好的办法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

所以,我们不要去想我不能荒废时间、我不能打游戏、我不能刷抖音,而是要去想为了什么目的、我需要做什么。改变坏习惯的最好方法,就是用一个新的行为去代替它,并持续不断地产生动力。具体来说可以这样做,想象愿望满足后的场景,你对生活一定有着某些期待,也一定有某些需求不能满足。比如最简单的,不上班。那么不妨想象一下这些需求满足之后的情景,越具体越好,不要停留在不上班这样虚无缥缈的描写,尽量把它具象化出来。比如不上班之后你想做什么,如何安排每天的时间,试着列一个清单出来,最好安排出每个具体细节,这个场景越具体,对你的激励作用也就越大。描绘出这个场景之后,下一步就是对其进行分解,去找出要实现这些场景你需要做什么,这就是你的大目标和小目标,把它们列出来在一个个去攻克,你会发现比起最开始懵懵懂懂的状态,现在你起码有了方向。

2.从一分钟行动开始

很多人给自己制定了过于复杂的计划,比如每天要读两小时书、背50个单词、读两篇英语文章、写0字,诸如此类。这样的计划先不说其可行性,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它让你每一天都疲于奔命,从内心里感到畏惧,因为你每天所想的都是今天还有很多任务没有完成。二,偶尔有一两天没有完成任务,就会成为压力让你感到挫败感,很容易就沮丧,从而难以坚持下去。

正如我一直强调的,越精密越复杂的系统,它也就越脆弱,因为越精密就意味着它的结构、节点和联结越多,哪怕一点点意外都很容易造成系统的崩溃。更好的方法是什么呢?从最简单的系统开始,通过一点点的积累慢慢对其进行优化改造,最终实现一开始规划的蓝图。哪怕它花费时间更长、走弯路的可能性更高,但同时它的稳健性也会更强。

这就是一分钟行动,不要给自己设定复杂的计划,而是从一分钟内可以上手完成的动作开始。比如我要开始做时间管理的时候,用待办清单记录了许多任务,但问题在于我还没养成看待办清单的习惯,导致根本起不到作用怎么办呢?我不会立刻要求自己改变整个工作习惯,而是从最简单的地方着手,在我的房间的门上贴了一张便签,写着看待办清单,这样一来,每当我想外出时看到这张待办清单就会掏出手机查看外出事项,然后把所有需要带的东西、需要买的东西全部准备好,在脑子里简单做个计划再出门。直到这个习惯完全吃透消化不需要再提醒了,我再在电脑前贴一张便签,一坐下来就打开待办清单。这样一来,当我工作一段时间站起来休息或是喝水散步之后,看到便签就会立刻打开待办清单,把完成的任务勾掉,看看还有那些事情要做,做一个安排。这样慢慢的,我就会把待办清单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让自己彻底把它内化。

其实,任何习惯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实现,比如读英语文章,不要给自己设定每天读两篇英语文章的任务,而要告诉自己每天睡觉前就打开英语APP随意看看。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一分钟行为,不需要任何成本,因而也就没有任何阻力。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就是我们都有保持当前状态的倾向,所以打开APP之后你多半不会直接关掉,而是多少随意看一看(哇,一看就看了两个小时),这其实就起到效果了,然后再慢慢加大剂量,一直到你习惯了睡前就打开APP看两篇英语文章为止。这就是一种对自己的优化迭代过程。

3.用产出倒推行动

习惯之所以无法坚持,一部分是因为缺了奖励这一环,因而难以持久运转下去。那么如何激活奖励回路,让自己获得反馈和成就感呢?最重要的是看到对自己和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简而言之也就是自己产出了什么。所以,无论做什么计划、养成什么习惯,你都要去思考我这样做可以产出一些什么东西,为我带来一些什么改变。学习理财,是否可以以拟定一份有效的家庭投资方案为目标,每个月的理财收益就是直接的产出。学程序开发,是否可以从写一个爬虫抓取自己感兴趣的数据出发,代码的实现、程序的运行就是直接的产出。读书获取知识,也是否可以想着把它教给别人、与别人一起分享,朋友的感谢和称赞、自己的成就感就是直接的产出。

产出不一定是具体产物,也可以是虚拟的,比如满足感、自尊心、存在感,也可以是别人的感谢、认可、称赞和肯定。如果找不到直接的产出,我们也可以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做某件事情,比如一起锻炼身体,一起学习英语,一起研究象棋等等,甚至可以拉个群,每天在群里打卡、更新进度、分享心得、互相激励。这也是一种产出和回报,它会不断强化你的存在感和成就感,使得你能够持续努力。所以找到自己的产出,从中获得正反馈(如果没有就给自己创造一个)。

4.以量化代替定性

如何才能察觉到灰犀牛呢?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收益、成本和风险量化,用量化的思路去思考事物。比如缺乏睡眠可能导致阿尔兹海默症,但这么一句话是没有太大威慑力的,也不会立刻让你觉得我要提高睡眠质量。那怎么办呢?你不妨试着这样想:连续三天睡眠少于5小时,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几率就提高0.1%。这个数字当然是随便写的,实际上它没有任何科学性。但没有关系,重点是你这样一写,缺乏睡眠和阿尔兹海默症之间的关系立刻就被你具象化了。你每次熬夜睡不好,就能够意识到你在不断加重后者发生的概率,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摆脱时间贴现的影响,直观地看到收益和成本了。

同样,你可以给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设定一个量化标准,比如今天我能阅读多长的文章,阅读0字的文章所需的时间,我能看懂无字幕美剧的几个片段。每一次强迫自己去锻炼积累,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会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进步,这也会成为不断鞭策你前进的动力。而且,通过这样一个个有趣的小挑战,你会发现很多看似枯燥艰难的事情都变得轻松了许多。

量化的东西是最直观的,也是最容易让人信服的。前面提到的骑象人与大象,虽然骑象人更聪明更理智,但是如果不能把信息很好地传递给大象,或者说给大象传递的信息不能让大象信服,大象当然不听使唤。如果将收益量化、成本量化、风险量化,大象是很容易权衡得失利弊顺着骑象人的思维执行的。

这四种方法其实就是给我们建立了一个有利于实现自己目标行为的空间场,通过自我激励和外界的刺激来改变自己深层的观念,最终实现行为。“知”与“行”之间的确隔着一座很难逾越的大山,但很难逾越不代表无法逾越,只要我们想提升、有毅力、方法对,一定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果您有任何建议和想法,欢迎往下拉一拉,在下方留言~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度干货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4种方法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