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地理公社,作者宋歌
地理公社.
地理探索者
↑地理探索者
年
时任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的张相文
撰写了《新撰地文学》
在文中
他提出一个概念
即中国的南北分界线
应为“北岭淮水”
北岭
即今天的秦岭
淮水
也就是今天的淮河
在漫长的历史中
中国南北方的概念由来已久
但究竟如何划分
界线又在哪里
这是首次站在现代地理学角度
给出的科学解释
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百年后的今天
人们仍将其评定为
百年来
中国最重要的地理大发现
丨
壹它是什么
秦岭
是横亘在我国中部
一条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
全长公里
最高峰太白山海拔.2米
它西接昆仑
自甘肃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
一路逶迤向东
又经天水麦积山进入陕西
并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
北支崤山
中支熊耳山
南支伏牛山
制图|地理公社|杜卓异
秦岭山系图
广义的秦岭
并非孤峰
而是包含上百峰岭的连绵山群
它如同一堵群山构成的广阔高墙
既阻挡了冬季南下的冷空气
也拦截了夏季北上的湿润季风
秦岭南北两侧
由此呈现出截然不同的
气候、景观、农作以及风俗
自古
便是一道分割南北的天然界限
(横屏观看)
秦岭正式的名称始自汉代。摄影|黑马
在秦岭向大别山的过渡地带
桐柏山中
淮河从这里发源
淮河为中国七大水系之一
全长约公里
虽无法与长江、黄河比肩
但其流域却相当广阔
地跨豫、鄂、皖、苏、鲁五省
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横屏观看)
制图|地理公社|鲸游源
淮河以其绵延密布的水网,实现了南北区域的实际分隔。
历史上
凡南北对峙
几乎必以淮河为界
这是因为
这片广阔的缓冲地带一旦失去
长江便几乎无险可守
珠城蚌埠位居淮河两岸。摄影|张度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人们就从植物分布上发现了
这条天然界限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
“橘逾淮而北为枳”
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地理文献
《尚书禹贡》
不仅认识到了这条界线
还利用这条界限进行了地理区划
并对其两侧的地理环境差异
做了比较科学的描述
秦岭“南草北木”的奇特景观。在北方山区,南坡光照强,水分蒸发快,反而长草,而北坡阴冷,水分流失少,故而能生长乔木。摄影|邵安红
20世纪初
随着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萌芽
人们开始进一步
认识和研究秦岭-淮河线
张相文在《新撰地文学》中写到
“北带:南界北岭淮水
北抵阴山长城
动物多驯驴良马、山羊
西部多麝鹿犀牛”
这里的北带
就是指在长城与秦岭-淮河之间
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线
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
关于秦岭-淮河线的科学论述
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和羚牛被称为“秦岭四宝”。图为大熊猫。摄影|捕光捉影
年
竺可桢在《中国气候概论》中
也提到秦岭-淮河线
他认为
凡曾经秦岭山脉者
未有不注意南北区域间之差异
推究其因
盖以气候显然不同
年
地质学泰斗翁文灏先生
又从土壤角度进一步发现了
秦淮一线的南北差异
他说
秦岭-淮河以北大部分为钙层土
以南则几乎为淋余土
“古称秦岭为中国之大限
此观土壤分布而亦然”
秦岭北脉翠华山。摄影|陈团结
一线分南北
秦岭-淮河
这条在地图上看似简单的线
从不同角度
还具有更多的衍生特质
它同时还是
中国
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水田农业与旱地农业的分界线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横屏观看)
太白山日出。摄影|孤行
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
一直以来似是而非的南北分界
逐渐清晰地聚焦到了秦岭淮河一线
那么
为什么中国的南北分界线
会是秦岭-淮河
这条天然分界线的南与北
为何如此迥异
丨
贰为何是它
从地质学的角度
秦岭-淮河作为分界
在遥远的古生代就已经奠定
曾经
秦岭、大别山、淮阳低山丘陵
以北是华北陆块
以南是扬子陆块
两块陆地原本彼此分离
中间被海洋所阻隔
在4亿年前的泥盆纪初期
两大板块开始接触碰撞
经过2亿年的构造缝合
到三叠纪末期
海洋逐渐消失
两块陆地连为一体
秦岭与淮阳古陆
则正式成为地质上的南北分界线
制图|地理公社|杜卓异
约3亿年前的二叠纪世界古陆,当时华南和华北古陆还远隔重洋。
虽合二为一
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被强行拼接的两大陆块
一直保持着貌合神离的独立状态
华北陆块很早就抬升为陆地
地壳基底十分古老
约有18-32亿年
扬子陆块则非常年轻
地壳基底年龄为8-17亿年
(横屏观看)
秦岭中段的终南山是中国南北陆块碰撞拼合的主体部分,是形成统一中国大陆的主要结合带。摄影|田野
在地球史上几个重要的
造煤时期
华北陆块基本保持着陆地环境
气候温暖湿润
森林广布
因而形成了面积巨大的煤炭沉积层
(横屏观看)
华北陆块煤矿资源丰富,图为内蒙古的五虎山煤矿。摄影|拉灯
同期的扬子陆块
则基本保持着海洋环境
从而沉积了巨量的石灰岩层
在上升为陆地时
扬子陆块气候干热
地壳活动强烈
因而形成了大片的红层和火山岩层
(横屏观看)
温州雁荡山属于典型的火山岩地貌。摄影|嘉左巴阳
至中更新世末期
也就是约14万年前
黄河及西部山地河流的泥沙
逐渐沉积到黄河大冲积扇中
湖泊沼泽遍布平原
淮河
便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
并逐步取代淮阳陆块
成为我国东部的南北分界线
安徽省蚌埠市淮河段的航船。摄影|老天使
秦岭-淮河
不仅是地质构造上的南北分界
还是自然地理上的南北分界
科学家发现
大致从第四纪初
这条南北分界线
就一直摆动在秦岭、淮河一线
制图|地理公社|杜卓异
当气候干冷时,分界线向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摆动,反之,则向秦岭、淮河以北摆动。
这条神奇的分界线以北
降水量小于毫米
一月平均温在0℃以下
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多种植小麦、花生、大豆
地貌则以平原和高原居多
华北平原由于降水不足需从南方调水。图为河南省禹州市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与颍河交叉口倒虹吸工程。摄影|张伟红
分界线以南
降水量大于毫米
一月平均温在0℃以上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多种植水稻、油菜、甘蔗和甜菜
地貌则以丘陵为主
(横屏观看)
贵州从江山地上的加榜梯田。摄影|郑云
虽然我们说
一线分南北
但秦岭
并非主脊明确的山脉
而是纵横数十至数百公里的庞大山系
淮河
也不是整齐划一的河流
而是宽达几十公里的密集水网
因此
如何划分南北分界线
成了一个难题
淮河下游水网密布。摄影|NieR
陕西师范大学刘胤汉教授认为
南北分界线应当划在
秦岭南坡的米等高线处
因为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
南方到这里就结束了
地理学家任美锷先生认为
应该把南北分界线
划在秦岭北坡米等高线处
因为此处已非暖温带
北方就此结束了
黄秉维等地理学家则主张
南北分界线应当位于秦岭的主脊线上
因为这样才能保持
山地两侧垂直自然带的完整性
虽然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但如何划分主脊线
却又成了新的问题
(横屏观看)
秦岭中段主脊,由近及远分别为:光头山、鹿角梁、跑马梁、冰晶顶。摄影|邵安红
年
来自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的
陈全功教授团队
似乎解决了这一难题
他们根据气候、地理、人文等方面的
综合数据
制作了一张中国南北分界带分布图
并且划定了一条精确的南北分界线
(横屏观看)
地图|地理公社|杜卓异
中国南北分界带最窄处26.42公里,最宽处.41公里,总面积约.74平方公里。
在自然地理上
秦岭-淮河是我国的南北分界线
而在人文地理上
这一线
其实是中国两河流域文明的汇合之处
其以北是黄河流域
以南则是长江流域
正是地理环境的天然阻隔
塑造了中国历史的基本方向
丨
叁它如何塑造中国
夏商周至先秦时期
中国思想与文化的统一性
在这一线已初见端倪
首次统一中国的秦
就诞生于秦岭
中华之“华”源自秦岭北麓的华山,而华山是我国道教全真派的圣地。摄影|陈团结
汉帝国孕育于淮河
开国皇帝刘邦
辅佐他建立功业的萧何
都出生于淮河下游的徐州丰县
而在隔壁的沛县
则诞生了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
老子
在秦岭-淮河一线
老子一生都在传播他的思想
后来的人们沿着这条线
将他的思想发扬光大
向东方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隐士路线
向西方
韩非子发展了老子的史观路线
走向王权
正是作为帝王学的老韩之学
为秦始皇后来统一中国
奠定了思想基础
老子出关图。绘画|范曾
虽然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萌发于秦岭-淮河
然而两千年来的社会大分裂
也几乎都以秦岭-淮河为界
无论是三国、南北朝
还是五代十国、宋金、宋元
这些大分裂
都没有发生在东西之间
而是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
形成南北对峙
制图|地理公社|杜卓异
中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南北对峙线的变化。
在中国古代
无论是统一还是分裂
秦岭至淮河
纵横两三千公里的大地上
主要有三条通道沟通南北
制图|地理公社|杜卓异
西道为翻越秦岭的古栈道,中道为南襄隘道,东道则在大别山与江淮运河之间由两条陆路和一条水路组成。
西道由南北两条栈道组成
北栈为褒斜道
沟通关中平原与汉中谷地
南栈为石牛道
沟通汉中谷地与巴蜀境内
对于关中或巴蜀来说
西道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即便一方突破了防御
深入秦岭腹地
也会因后勤补给困难
最终退回自己的防线
制图|地理公社|杜卓异
由于断层存在,秦岭北侧交通极为不便,阻断了南北文化交流。
中道和东道
经过的都是平原和低丘
但密布的河流湖泊
使这里的交通主要靠船舶
北方的骑兵固然凶猛
但缺乏水上作战能力
兵临江边只能望洋兴叹
而南方的水军即使北上
也会因不善骑射而无用武之地
襄阳地处中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如今仍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城墙。摄影|IWANTU
淮河不仅阻隔南北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
还使它成为一个
盛产起义军的地方
自南宋黄河夺淮入海后
淮河流域灾荒不断
据统计
自年至年的年间
淮河流域发生
特大水灾和大水灾共45年
更可怕的是
水灾之后又常伴旱灾
加上各方救治无力
这里的人们渐渐倾向于
通过武力保护自己
(横屏观看)
制图|地理公社|鲸游源
苏北地区在黄河夺淮的年间,水灾叠加海潮涨溢等灾害,在漫长的时间里,人民的意识行为逐渐受到影响,从而衍化了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历史上
淮河地区总率先出现
揭竿而起的起义军
秦末在大泽乡吹响反秦号角的陈胜吴广
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
唐末的黄巢起义
宋朝末年的宋江
元末红巾军
都从这里点燃了抗争之火
据统计
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余次战役
有1/4发生在淮河流域
不仅如此
刘邦、项羽、刘裕、朱全忠等帝王豪杰
也都出自淮河流域
徐州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淮海战役即以徐州为中心展开。摄影|IWANTU
云横秦岭家何在
鼓钟将将
淮水汤汤
横贯东西的秦岭与淮河
又何尝不是合南北的桥梁与枢纽
这山这水
不仅塑造着中华大地的自然风貌
也影响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
北方的面条
南方的米饭
北方人的豪迈
南方人的灵秀
乃至华夏文明的历史走向
无不接受这一山一水的雕琢
(横屏观看)
冬季的华山俨然一派北国风光。摄影|Edgar
今天
在地球增温期的大环境下
这条南北分界线
正在悄然向北移动
地理学家黄秉维
依据IPCC资料推断
至年
全球增温将达到3℃
亚热带的北界
届时可能翻越秦岭
直达黄土高原南缘
而在东部平原地区
亚热带的北界也将越过黄河
来到河北平原
那时的黄淮平原
或将重现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而今日的秦岭-淮河线
也将再一次
成为历史
创作团队
撰文:宋歌
统筹:空山
制作:赫罗图
图片:杰夫
地图:杜卓异
鲸游源
审校:陆丰
头图:秦岭-淮河三维影像丨NASA
参考资料:
1、《浅析秦岭-淮河线》鲁峰
2、《确立南北分界线——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榜首》任红雨,《科学大观园》年
3、《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刘刚、李冬君,山西人民出版社
4、《灾害与淮河流域尚武好勇的民风文化》孙语圣,《阜阳师范学院学报》年
5、《秦岭淮河线与古代政治分野述论》蒋寿康,《浙江学刊》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