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犀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乡愁系列随笔之虞丞神韵
TUhjnbcbe - 2025/2/15 20:13:00
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www.znlvye.com/

或绵延或逶迤,虞丞挺拔的神韵。

斜塔、夫妻石、摩崖造影,云雾遮不住名胜古迹。

羽扇纶巾,惊天壮举,玉屏山下千古一人。

这是一处天然之境,群峰逶迤,蓝天与碧水相映。当清脆的鸟鸣唱响春天的序曲,大山挺拔的风姿,便在我们的镜头里频频展示。

来到虞丞乡,首先要聚焦的地方当然是虞丞墓了。

虞允文,字彬甫,仁寿县藕塘乡人。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官至礼部郎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谥号忠肃。采石矶率一万八千将士,击败数十万金军,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毛泽东主席曾慨然赞曰:“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虞允文墓在虞丞乡玉屏山下,前临深谷,后倚高岗,墓处山腰,形同椅状。立于山下,但见墓地四周翠柏青竹,林荫蔽日。墓冢高3.5米,宽11米,长20米。墓碑高2.3米,宽1.8米,为光绪十九年知县何肇祥重立,上书“宋丞相虞忠肃公墓,知仁寿县事何肇祥重建”。相传虞允文病逝后,其家人和道士曾在全国各地寻找好墓地,最后终于在虞丞的玉屏山下寻到了。于是当即决定将虞公葬于此地。

不过,关于虞公下葬,在当地的百姓中还流传着一个十分玄乎的故事。

据十三代守墓老妇李正南说:当年虞公下葬的时候,抬着棺木的队伍曾在坟墓的右边公路上停歇了一会。从那以后就出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无论刮多大的风,那个地方都没有一丝风的迹象。无论这传说是否真实,但这玉屏山却是个好地方。

虞允文墓前建有一个底蕴丰厚的广场,广场上巍然屹立着虞允文的巨石雕像。镜头由下至上,摄像师说,一定要拍出虞公居高临下、傲视群峰的气概。雕像两边各立一排石刻的屏风,上面刻有虞允文的书法和诗文,以及他一生的丰功伟绩。还有仁寿本土作家张毅先生为他撰写的赋文。

流连于石刻前,镜头不断展开。我们似乎看到了当年,一介书生羽扇纶巾的英姿;看到了一位文官、宰相,运筹帷幄,胸中驰骋百万雄兵的惊天壮举。

不过,关乎这虞丞墓,曾在年2月13日发生了一件稀奇古怪的事情:一棵生长在古墓上的棉纱树,尽管时逢艳阳高照的天气,但如有人在树下大声说话、鼓掌或摇动树干,一些类似雨点的水滴就会从树上掉落下来,时小时大。霎时间,“虞允文古墓上的树子能‘下雨’”的消息便不胫而走。使得十里八乡的看客立即纷至沓来,每天数百辆各类车辆拥进这个偏僻的小镇。据粗略统计,十天之内,每日赶来看稀奇的人数平均高达人。而且,来看过的人都一致认为,这是大树在“下雨”。但是大树怎么会下雨呢?这其中又暗藏着怎样的玄机?一时间,各种猜疑四起,有些言论甚至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为这古墓罩上了一层诡异和神秘。于是,当地有关部门便请来了气象专家破解其中的谜底。

由于古墓的周围全是石板,正好那段时间这个地方的天气特别怪,太阳很大,石板温度可能达到了45摄氏度以上。于是气象局的同志初步推测,这个现象有可能是因为这里地形特殊的原因,气流在大树上空形成积雨云,才会造成下雨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就叫做局地小气候。

但根据进一步的观察,似乎这种推测又不能成立。因为这棵大树此刻还没有发出新叶,整个树干光秃秃的,不会是因为树叶积存水分而出现滴水的现象。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能从树上落下水滴呢?

北京林业大学的博士在现场的树上发现了刺吸式口器昆虫取食的痕迹。又在附近小的棉丝树和旁边的其他树上,发现了有类似于木虱或者是粉虱这样的同翅目昆虫。为了弄个明白,便决定在这棵高达30多米的棉丝树上取下一根树枝,寻找大树“下雨”的线索。谁知从取下的干枯的枝条上,看到的竟是布满了密密麻麻的不知名的昆虫。这棵树的虫口密度很大,现场的博士也没见过这种虫子。它只有米粒大小,而且还会跳跃。这究竟是什么昆虫呢?难道说大树“下雨”的现象跟它们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经过采样分析,北京林业大学的骆有庆教授认为,这就是同翅目的沫蝉,是一种名叫朴巢沫蝉的昆虫。这种小虫子,和我们常见的知了是一个家族的昆虫。但是个头却比知了小了很多,只有米粒大小。它们依靠取食植物的汁液而生存,并且会迅速地将体内不需要的水分和糖分排出体外。因为排出的是液状物质,糖分比较多,就给它一个很美的名字叫做“蜜露”。实际上就是通过消化道肛门排出来的一些多余的代谢物质而已。

呵!原来,所谓神奇的大树“下雨”,竟然是小小虫子在作怪呀!这种朴巢沫蝉,因为独特的自然习性,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小的惊喜。它们生活在虞丞相墓的大树上,靠吸食树的汁液生存。当它们吃饱了以后,就会把身体不需要的糖分和水分排泄出来,成了我们看到的“雨”。这就是仁寿县虞丞相墓的大树会“下雨”的真正原因。

据专家解释,这种朴巢沫蝉,对林木的危害不大。这棵棉丝树上发生的虫害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没有太大影响,不需要对它采取什么杀灭措施。虞丞相墓仍然是人们缅怀古人,踏青赏春的好去处。

虞允文墓每年都有中小学生扫墓凭吊,成为仁寿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的虞允文墓已被列为旅游景点,作为虞丞乡的主力支撑散发出耀眼的光辉。

虞允文墓由世袭护墓人宋氏历代守护。据说,虞允文死后第四年(),宋孝宗下诏,指派宋氏家族开始值守。从那时起,宋家世代为之守墓,至今已八百多年的历史。85岁高龄的宋克成就是第十三代守墓人。

宋克成说,这八百年来宋家人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这座大墓。因为宋氏家族从守墓那一天起,就立下了“宋氏不绝,守墓不止”的誓言。

宋克成6岁时父亲就去世,从那时起母亲就接替父亲成了守墓人。宋克成和其他几个兄弟姐妹也全是由母亲一手拉扯长大的。宋克成20岁时娶了小自己6岁的李正南,两个哥哥也先后到外地闯世界。他本来也打算出去长长见识,但重病在身的母亲把宋克成夫妇叫到床前说:“宋家守了几百年的丞相坟,以后全靠你们了,你们要把坟看好。”就这样,宋克成放弃了外出的想法,夫妇俩从母亲手中接过了看守陵墓的担子,这一守就是65年。连北京的外孙结婚他都没去。他唯一一次出远门,就是在年去河北看大女儿。在那里的一个星期,宋克成天天都心神不定,不是对暂替他守墓的儿子不放心,而是因盗墓贼的猖狂而担心。这担心与宋克成的一次亲身经历有关。

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更好地守护虞丞墓。仁寿县文物机构特地配备了一支火铳给宋克成。没想到这支火铳在多年后还真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这事源于当地民间的一个传说:说是虞允文采石大捷后,因小人谗言被皇帝杀头。后来皇帝发现杀错了,于心不安,便命人做了一个纯金的头和虞允文的身子一起下葬。如此,便勾起了盗墓贼的欲望。

年4月的一天夜里,六个盗墓贼到虞允文的墓地盗墓。宋克成被狗叫声惊醒,连忙起床喊醒儿子,拿上手电、扛起火铳就朝墓地跑。跑到墓地旁时,宋克成大喝一声,朝天放了一枪,吓得盗墓贼落荒而逃。而且,由于枪声的缘故,一名盗墓贼慌不择路,被宋克成的儿子逮了个正着。

如今,尽管那杆火铳早已锈迹斑斑,不能用了。但宋克成还是保存着,说是看到它就想起了那个晚上,就想起了自己的责任。

宋克成的日常工作就是为墓园打扫卫生,清除杂草。每逢月初、月半、月末举行祭祀仪式。每天早、晚对墓园进行一次巡视。每当清明来临,不少人前来祭拜时,宋克成便成了临时的导游,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虞允文的故事。

直到年,年老体衰的宋克成觉得非“传位”不可了。

在举行了庄严的仪式后,他的儿子,时年42岁的宋建彬成为了虞允文墓第十四代守墓人。宋克成将祖训郑重地传给儿子,并告诫儿子:“既然要守墓,就要甘受孤独,乐于清贫。要牢记祖训,信守诺言。”

可见,世世代代只为一个承诺。宋家之忠,令人肃然!感人肺腑!

据悉:当地政府对文物保护非常重视,从上世纪80年代起,宋克成就被文管所委托做看护。年,政府认可了宋家的守墓义举,特意为宋克成老人颁发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证》。年,文管所又对丞相墓进行了保护性扩建。如今的宋克成是仁寿县文物管理员,享有政府津贴。年12月,宋克成荣获“第五届四川省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模范。

如果说,在虞丞大山的深沟中,有一支奔流不息的河流,河两岸绿树成荫、山峦起伏;河面倒影重重,油菜花绚烂夺目,还有成群的小蝌蚪穿梭其中......你,是否愿意前往呢?

犀牛河在樊家村龙头山尾(丞相坟左青龙延绵山脉尾部),眉资高速黑虞路出口。相传在很久以前,一条卧于河滩的犀牛化石修炼成了精,常常跑到青神县的田园里去偷吃小麦,践踏农作物,被当地一村民发现,沿河追踪至此,并把它拴在了河里。由于愤怒,还在它的颈项处凿了一道很深的口子。从此,农作物再也没有被践踏了。犀牛河便因此而得名。

犀牛河的旁边,有一座规模不大的寺庙叫“犀牛寺”,又名“送子观音”。据说这里原本就有土地庙和送子观音。因求子灵验,香火十分旺盛。当地村民郑能全曾三次遭遇大麻烦都无法破解。于是便在送子观音前焚香许愿,且所有的愿望都得以实现了。年,她为了还愿,特为送子观音重塑金身,建了现在的犀牛寺。如今,前来犀牛寺祈福许愿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成为了犀牛河边一道美丽的风景。

从美丽的犀牛河驱车前行,沿途的风光尽收眼底。不到一盏茶的功夫,我们便来到了虞丞的反封村。这里山高密林,沟壑纵深。群山环抱中,一座斜塔拔地而起,威严肃穆。

斜塔建于明代,故称为明代斜塔。塔底直径3米左右、高8米左右,塔身呈六面体,塔顶六面飞檐。底层莲花做托,第二层六面均可开启,第四层每面均刻有一个佛像浮雕,顶部本有一个圆球相托。这个斜塔的奇特之处就在于,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斜塔的倾斜度均有不同,颇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

相传此塔原为镇妖之用,历经千年岁月沧桑之后,塔的作用早已丧失殆尽。但随着虞丞的旅游业兴起之后,斜塔正渐渐恢复旧貌。反封斜塔,再一次圈点在了虞丞旅游发展的蓝图上。

离开反封斜塔,我们踏上了寻访“夫妻石”的行程。夫妻石位于反封村石笋湾水库的山崖上,水库设计蓄水量14万立方米,与黑龙滩水库同期建造。但如今已干涸见底,且水库周边的石头都已风化。沿着石笋湾水库边陡峭崎岖的山路行走,四周古木参天,杂草丛生,有的地方须弯腰低头才能通过。经过一番艰难的跋涉,终于,一对伟岸高耸的巨石跌入眼球。

这是绝对的天然造物。夫妻石高达10余米,妻子形体凹凸有致,背上背着小孩,温情地依偎在高大威猛、长满胡须的丈夫身旁。如此缠绵缱绻,无不令人心中滋生情愫。不难看出,千百年来,大自然虽然将这对恩爱夫妻石雕琢得伤痕累累,但神韵犹存。据当地人描述,5.12大地震时,只见这对“夫妻”竟然飘摇摆动而不倒。难道是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上苍,将他们“恩爱”的化身永留人间?此时,我们听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相传,夫妻石又名爱情石。因花龙杯彭员外家的秀才儿子看书入迷,了解美女山的神仙经常现身梳妆,就想亲眼目睹为快。于是不无正业,整天去美女山赏景,期盼能一睹仙女容颜,被员外赶出了家门。

这事感动了仙女,便现身与之结为夫妻,育有小孩,即夫妻石上背着的那个小孩。据说当年石笋湾经常有一野孩子出入,靠吃野果、乞讨为生。又因彭秀才是凡体,不久辞于人世,埋在石笋湾。加之仙女守墓哀思,时常悲痛欲绝。因而每每夜深人静,人们便会听到一个女子抽泣、恸哭的声音。石笋湾也就再也没人敢进去。为此,周围人家便请来风水大师,修了那座反封斜塔。说来也怪,自从有了斜塔,那悲切的声音就消失了,石笋湾的夜晚也就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那这对活灵活现的夫妻石又是何时为人们所知晓的呢?据说是张献忠剿四川时,路经此地到龙正去,见竹茂林深,挡住了去路,一马鞭下去,毁了竹林,这才显现出了彭秀才和仙女的化身。

历经沧海桑田,这对夫妻石更是象征着恩爱有加,长相厮守,不离不弃。象征着海枯石烂,真爱之心永恒!(这里的“海枯石烂”是比喻石笋水库已干涸,周围的石头已风化)

如今,不少中年夫妻来此与之合影,以求相濡以沫,恩爱到白头;不少新人来这里拍摄婚纱照,祈愿婚姻美满幸福,天长地久。夫妻石,她使得世间多少情爱在此浓缩,升华!

“拈花大佛”,最初听到这个名字,似乎有些难以置信。因为潜意识里,但凡佛像皆与庄严肃穆有关。难道是理解有误?抑或我们的境界尚未达到某一种高度?因而,即便是隆冬季节,我们也照样要去一探究竟。

拈花大佛即冒水大佛,位于仁寿县虞丞乡冒水村大佛沟,属大佛沟摩崖造像之一。四面环山,地处浅丘。走进大佛沟,但见山峦叠翠,莽莽苍苍,弥漫的大雾宛如一层薄薄的轻纱飘渺在群山之间。这变幻莫测的雾海,不仅为群山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更为大佛沟营造了一份神秘。

大佛沟摩崖造像分别镌刻在一个由几块巨石组合而成的大石包上,有造像6龛共22尊。其中最令人震撼、且耐人寻味的,便是刻在正面巨石上的“世尊讲法图”即主龛“拈花大佛”。

凝视佛像,心空不由得豁然开朗。世尊,即释迦牟尼,高5.1米,赤脚站在0.93米高的莲台之上。世尊身着双领袈裟,头部作螺髻,双耳修长垂于肩,圆脸丰润,双目微笑,头偏向东方。右手拇指扣无名指,左手屈肘平于胸,手心向上,手指微屈成握状。世尊左侧下刻有弟子迦叶像,身着单领袈裟,双手抄于胸,仰面视世尊,神态自然,给人一种严肃认真的感觉。整个雕刻技术精湛,细致入微。尤其是世尊佛像,面目俊俏,体态放逸,装饰华美,一改众多摩崖造像的严肃神态而笑容满面,栩栩如生。当地人习惯称之为“乖大佛”,堪称世间珍品。而这种奇特的造型无疑是典型的“拈花说法”像,即“拈花一笑”,其间的禅宗意味不言自明。

相传这种造型出自佛家的“佛祖拈花,迦叶微笑”。说的是释迦在灵山会上,对着百万人众,默然不说一句话,轻轻地拈一枝花,向大众环示一转,大家都不明白其中的奥妙,只有迦叶尊者心领神会,展颜一笑。

这,是否是佛祖在暗示众生:平淡地对待生活才是真的理解了生活的寓意呢?是的,平平淡淡才是生活的本真。想想我们,常常纠结于某一次得失,抑或放不下某一段距离。常常沉溺于过去,消极于现实,殊不知生活原本就自带酸甜苦辣味。为了生活,可以上下求索,但凡事不可强求,无须鼻青脸肿才肯回头。只要竭尽了全力,成功与否,如拈花在手,一笑而过。

不过,让人疑惑的是,这尊《世尊说法图》造像中的迦叶为何是一脸的虔敬肃然,全无笑意呢?这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经典说法岂不是背道而驰吗?难道,这正是拈花大佛之神奇与神秘所在?

而同样神奇的是,在大石包的另一块巨石上还刻有“川主与孔位”造像。川主是四川民间独有的神灵,类似于土地、山川江河之神,是民间原生宗教中的神祗。而孔位是指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将孔子牌位以开龛造像方式与川主同处一龛,国内仅此一例,其间意境耐人寻味。而在同一块巨石的另一侧,则雕刻有一龛“六指莲花观音”像,形态潇洒自如。这尊随意坐于莲台之上的观音像,毫无庄严肃穆之态。虽然面目有一定毁损,却仍然能看得出这并非一尊严格按照佛教仪轨雕刻的观音像。其俗化随意的面貌,甚至颇似戏装的服饰,让人颇为怀疑,这是否真的是佛教教义中的那个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即便是民间常见的怀抱婴孩或白衣持杨枝的“送子观音”也与此迥异,其宗教含义更是绝非一般。之外,其它石块上镌刻的佛龛造像也都无不精雕细琢,独具匠心,可谓巧夺天工。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宋代摩崖造像的精品之一。

大佛沟摩崖造像的艺术价值固然令人叹为观止,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却更让我们震撼极致。一种尤为神奇的现象竟使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就在雕刻造像的大石包周围,丝毫不见任何大石头的痕迹。那组成这大石包的巨石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而且还如此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一段离奇的传说令我们瞠目结舌。

相传这里原本只是一片空地,但就在一天夜里,忽然狂风大作,空中传来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待到黎明时,一些大胆的村民前去观看,竟发现地面凭空多出来八块石头,其中七块为罕见的巨石。简直不可思议,似乎这些石头是从天而降。而且其构造也十分奇特:就在这七块巨石的顶上,四平八稳地盖着另一块小石头,又恰恰是这块小石头,将七块巨石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在一起。更为离奇的是,这块小石头在夜间还会像地球一样自转,用手去拍它还会发出空响的声音,而石头却绝非空心。冥冥之中,难道一切皆是佛的旨意?

静立于莲花台上,轻拈一枝花,似拿非拿。此刻的我们,是否已领略佛意?是否也超脱展颜、拈花一笑?

抬工号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歌。是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民间艺术。

诗人李白曾在诗中写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过去的四川,乡间小路崎岖不平,弯道多,路面窄,交通十分不便。运输全靠肩挑背磨,而重物靠一人又无法搬移。于是就产生了多人合作整体用力。运用力学原理,通过工具将所抬物体的重量均匀分解到每个人的肩上。后来由2人发展到多人,乃至人的队形。并把强体力劳动与民间歌谣结合起来,以喊号子统一行动,协调步伐,这就产生了抬工号子。

由方言唱出的抬工号子具有原生态民间音乐的特点,它具有独特的唱腔,高亢嘹亮,幽默诙谐,句式整齐,音韵协调,粗犷豪放,节奏强烈,旋律变化不大,此起彼伏,穿山越岭,十分悦耳。这些号子喊出了抬工的喜怒哀乐,喊出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教高的艺术价值。

而作为南宋名相、千古一人虞允文的故里,抬工号子自古就是当地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且传承了一代又一代。被称为抬工号子之乡。

虞丞抬工队组建于年,总人数人。年,虞丞抬工队应邀参加上海基尼斯大世界的世界记录挑战,人的抬工队伍顺利完成测试,一举打破记录,获世界基尼斯之最。第一次走出家乡,抬工号子便让世人眼前为之一亮。

随着抬工队伍的壮大和发展,虞丞乡抬工队走上了央视大舞台。年,在著名栏目《想挑战吗?》获得殊荣。9名虞丞抬工队员唱着古朴的《十月望郎》,抬着两位体重达多公斤的新郎和新娘,在3分钟之内走过了长25米、宽0.4米、离地1米、上坡下坎90度拐角的独木桥,以最高难度挑战成功。高超的绝活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虞丞乡抬工队于2OO9年被列入第四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参加眉山第二届运动会、仁寿县首届运动会开幕式。年在成都西南舞稻学院表演的方言音乐剧“抬工魂,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同年4月21日晚,仁寿县首部大型音乐剧“抬工魂”在仁寿城市湿地公园上演。现场人山人海的观众,在美丽的夜色中享受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音乐剧演绎了一群脊梁扛着大山的汉子,踩着脚下的泥泞,吼着战天斗地的号子,用他们的生命和汗水筑起了雄伟壮丽的黑龙滩,扛起了仁寿百万人民那份沉甸甸的情怀。精彩的演出,让观众们重温了一段艰难岁月,感受到了不怕牺牲、勤劳勇敢的仁寿精神。

“抬工魂又一次让虞丞抬工号子走出了家乡,走出了一条条幸福的康庄大道!

处处古迹,步步文明。在虞丞乡,还有八仙洞、财主洞、爆米洞、银厂洞、舜泉寺、涌泉寺、怀公寺等数不胜数的历史遗迹等待我们去探寻、去挖掘。这巨大的旅游资源,将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来此观光旅游。为此我们期待着,期待着一个绿色生态旅游的虞丞,焕发出更加迷人的神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乡愁系列随笔之虞丞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