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犀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犀角雕件的发展过程
TUhjnbcbe - 2025/2/27 17:32:00


  犀牛是一种草食性动物,古时犀角可入藥,古人认为其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因犀牛的习性和生活环境不同,有多个品种,外形、颜色、大小各异。因为犀角的珍贵与独特性,常被用来制作成各类器皿摆件和雕像,如犀角杯、犀角佛像等。


  一、萌芽阶段
  据古代文献资料记载,很久以前我国就有犀牛生存,甲骨文中有“狩兕(犀)”的刻辞,《竹书记年》载有:“夷王六年,王猎于杜林,获犀牛一以归。”意为:夷王在名为杜林的地方打猎,猎得一头犀牛。可见商周时期猎犀活动频繁,并以兕角为觚。

屈原《楚辞·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盐铁论》中载:“强齐幼郑有犀之甲”。可见当时用犀牛的革制甲来作为武士的装备。从考古报告和文物书籍可见,新石器时代、商代、汉代的墓葬随葬品中均有犀骨,且商、汉时期的青铜礼器中有依据犀的形象造型的,秦汉时期的漆器上也出现了彩犀图案,说明犀角工艺在我国有较长的发展历史。


  二、成熟阶段
  唐五代时期,用犀角制作腰带上的带广为流行,《新唐书·车服志》载有:“宴会之服,一品、二品服玉及通犀,三品服花犀、斑犀。”唐朝李德裕所著《通犀带赋》中将犀角视为珍物。
  三、发展阶段
  明清两代以各种犀角杯最多见,还有洗子、小瓶、小碗、小盒、扳指、带钩等,器上常雕饰多种图案,如梅花、玉兰、松荫、菊花、葫芦、灵芝、浮槎、虫草、观音、布袋僧侣、牧童等。


  犀角杯中以荷叶杯最为流行,器上会饰以丰富的动物纹,如龙、凤、鹿、鸳鸯等,还有山水、人物故事等题材,如东方朔献桃、松荫高士、赤壁图等。另有如意纹、几何纹等也较常见。明代犀角雕工粗犷、刀工简朴、造型多样,大多随犀角自然形状取材施艺,常见有荷叶杯、瓜式杯等。杯子把手上常镂雕以蟠龙螭、莲梗等图案。

明清时期涌现出多位著名的犀角雕工匠,如周文枢、尤侃、鲍天成、王毅等人,他们制作出的犀角杯形神毕具、别出心裁。如尤通所作犀角槎杯,以汉使臣张骞通西域的故事为题材,巧妙地将犀角制成一只槎船,在船上刻出树干,沿船边轻轻刻出浪花,并雕出人物悠然、自信、冲波迎浪的形象。


  四、犀角制品的鉴定
  明代犀角刻工粗犷遒劲,清代则多仿古代青铜器皿,做工精细。有的明清器物还有铭文款识,且后代有仿,需要结合器形、纹饰、做工、时代特征等多方面比较才能鉴别。犀角伪品常用质纹颜色相似的南洋及非洲野牛角假充。犀角丝纹为直线形,互不粘连,角上部有一深沟,底端凹进部分的底面凸出一条岗,即所谓的“天沟地岗”,角底部有小沙眼,犀角颜色为黑褐或黑红色,且以似蜂蜜金与亮褐色彩混合体为最佳。

大小一般在15~30厘米,纹理比较粗,锯开时可以看到条丝状的纹理,横截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鱼子纹。有关犀角质地的鉴别,明代人即有论述,曹昭《格古要论》云:“犀角出南蕃、西蕃,云南亦有。成株肥大花儿者好,及正透者价高。成株瘦小份两(量)花儿者不好,但可入药用。其纹如鱼子相似谓之粟纹。粟纹中有眼,谓之粟眼。此谓之山犀。凡器皿要滋润,粟纹绽花儿者好。

其色黑如漆,黄如粟,上下相透,云头脚分明者为佳,有通天花纹犀备百物之形者最,有重透纹者,黑中有黄花,黄中又有黑花,或黄中有黄,黑中又有黑。有正透纹者,黑中有黄花,古云通此等亦贵。有透者,黄中有黑花,此等次之。有花如椒豆斑者,色深者,又次之。有斑散而色淡者,又次之。有黑犀无花而纯黑者,但可车象棋不甚直(值)钱。”以上文字从犀角的类别、特点、识优劣及辨真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于今天鉴识犀角制品同样适用。

1
查看完整版本: 犀角雕件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