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投资矿山自动驾驶公司踏歌智行,至上周披露天使轮投资自动驾驶数据服务公司恺望数据,辰韬资本已经投资11家自动驾驶相关公司。
在9月2日辰韬资本主办的智能驾驶路演上,辰韬资本公布了这一投资名单,当时恺望数据的投资还未官宣。这是辰韬资本成立以来首次举办大型路演活动,70多家投资机构现场出席,10家被投企业CEO悉数到场。
△辰韬资本智能驾驶产业投资布局
在活动上,辰韬资本将其投资自动驾驶产业的逻辑,以及对于自动驾驶商业化路径、行业未来趋势和格局的判断开诚布公,以下内容根据辰韬资本董事长林新正、合伙人郭晓斌的发言内容整理:
△辰韬资本董事长林新正
1
重仓新兴大赛道
辰韬资本投资比较看重赛道,先看大的赛道,重点看新兴的大的产业,在赛道里再选具体的方向。
为什么要严格挑选新兴大产业呢?因为投资都是等价交换,目前整体估值比较高,真正投下去能够超预期的都是来自于产业潮流,都是来自于趋势的力量,这是反复被实践证明的。
而且,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团队是至关重要的,它的权重比别的要素要大很多。
现在国内创业公司估值比国外要高,原因是在国内的资本市场,每一波新兴产业在二级市场都会有一次比较明显的估值溢价兑现的机会,这个估值溢价比国外要高比较多。
所以,国内投资新兴产业时可能估值会比较高,初看着比较贵,但是真正赛道选对以后,投资收益仍十分可观,这可能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阶段有很深层次的关系。
投资很多情况下会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企业发展很好需要资本支持,一方面资本也非常缺少新兴的成长产业的项目,很多时候是信息不对称,或者在一些深层次理解上的交流受限。
一个新产业突破需要资本助力,产业与资本良好合作也需要彼此良好匹配,只有资本充分意识到当前智能驾驶商业化落地的挑战,对最终商业化落地的时间表与市场空间有相对科学的认知与推演,资本才能更好的根据自己的资金规模、风险偏好以及企业所处阶段成为创业企业的好伙伴。
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尽量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机构,资本了解产业规律、对产业面临机会与风险有较好认知,气质相投,双方才能在商业化落地挑战中比较从容,相互成就,而不会过于焦虑和担忧。
我们经常碰到投资一些项目以后很焦虑,不知道进展怎么样,创业企业压力很大,有些时候会扭曲它客观上应该推进的战略。
△矿山场景辰韬资本先后投资踏歌智行、易控智驾
2
无人驾驶有很高的壁垒
将驱动产业生态重构
特定场景无人驾驶商业化路径大致经历去人(安全员、驾驶员)、常态化运营、单车效率提升、场景运营效率提升、公司综合经济效益提升环节。
因为各个场景团队持续深度交流,对L4落地,辰韬资本充满了信心。商业化落地的过程,我们认为更多的挑战在场景和应用细节层面。
无人驾驶所处的传统市场是极度分散的市场,无人驾驶企业的想象空间极大。当无人驾驶场景运营逐渐往趋势走的时候,无人和有人驾驶公司不只是进攻和防守的关系,不仅是简单业务替代关系,而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时代的开始。
对于头部的无人驾驶公司,其估值和空间,是未来有人运输业务广阔市场的折现。同时也会伴随开启新一轮企业家的迭代,我们这些无人驾驶的创业公司成长背后,也体现了一批高学历、有拼劲的年轻一代的成长。
他们用更高的视野与抱负推动对传统产业的变革,而不仅仅是无人驾驶公司简单替代传统运输公司。整个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也正面临老一代企业家跟新一代企业家的迭代,无人驾驶公司创业团队都是年轻有为、高学历、有国际视野、非常有拼劲的团队,都晒的黑黑的。
这种情况下,它其实有很高的壁垒,在很多细节层面。
同时伴随无人驾驶商业化的落地,必然驱动产业生态的重构,设计更具竞争力的线控底盘及供应链是生态的重要闭环,最终降低整个产业的成本,推动产业高速成长,同时我们也可以合理预计各种新能源解决方案会结合应用场景落地,2B端零碳无人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将顺势而生,无人替代有人的市场最终将远超大家的想象和推演。
△辰韬资本投资项目-白犀牛
3
要接受一段时间效率达不到有人
实际上特定场景无人驾驶落地面临好几个环节,首先是技术上要能落地,这是比较关键的。落地完以后面临第二个问题,是你的运营效率能不能上去?所以很多公司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亏钱的。
我相信大家对无人驾驶都很感兴趣,但是细看下来以后,主要分歧在无人驾驶落地的节奏和它替代有人的时候有没有成本优势,最终产业出路在哪里?有没有一个时间表,又有多大空间,这构成了大家投资认知的差异。
如果无人驾驶的投资能取得超额收益,首先它要落地、要安全,之下的分歧是大家认知的差异。我个人理解,这要看一个动态的市场。
比如比较早的时候看(新能源汽车),我们都不知道谁在用,高速车里电池不行、又贵、也没有人用,成本是倒挂的。按照这个逻辑,包括之前的光伏和风电,也是迈向平价产业化、商业化的过程是比较长的。
现在大家的分歧是特定领域的无人驾驶是不是也要很长,长了就不行。如果长的话,有没有机会落地?这跟新能源车、跟光伏风电新能源相比,我们自己理解它的时间要快很多。
我们要接受(无人驾驶)有一段时间的效率达不到有人,假设特定领域无人驾驶哪一天成本接近有人的时候,那是一个多伟大的事情。
(效率)接近有人的时候就不简单是跟有人驾驶PK了,实际它是碾压性的,它是一个潮流,一个是消亡、一个是新兴。
它所有的市场都可以折现到那里,这是大家对市场空间的节奏和展望上会有的区别。这也涉及到上市市场的选择,如果能够理解到这儿,就应该很容易接受。但是还好,现在商业化进程还是很快的。
△辰韬资本投资项目-于万智驾
4
智能驾驶正在迎来第二波机会
我们为什么选择智能驾驶赛道?
大家知道现在是数字经济时代,也说人工智能时代,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应用很多时候还停留在功能、模块层面的应用。真正结合大产业、大赛道的,交通出行是不可多得的巨大赛道,甚至可以说将引起革命性的改变。这不仅仅是智能化,它和新能源化、新能源革命的浪潮是紧密联系的。
△辰韬资本合伙人郭晓斌
我们切入的时间点不算智能驾驶投资的第一波机会,我们更愿意说是第二波机会。这是一条大家非常熟悉的技术成熟度曲线,大家看到纵轴反映的是期望值,包括人的自我成长曲线特性,也通过这条曲线反映出来。
在年前后,智能驾驶赛道萌芽兴起,当时引起一股投资热潮。辰韬资本这个阶段轻度参与,更多是观察思考,再寻找更适合我们的切入角度。一直到、19年,特别是19年当行业略微遇冷的时候形势发生一些变化,大家看到这条曲线下面两条虚线,一个是情绪驱动的曲线,右上角是有个牵引力的技术商业进展。
、年第一波以来,这个行业无论是技术还是技术落地朝商业转化层面都取得不小的突破。但是长中期赛道注定遇到波折,所以辰韬资本在第二波正式进入这个阶段。这个阶段有什么特征?是前期的泡沫慢慢开始冷却,估值慢慢回调,变得更加理性。
但是这些技术人才并不会因为宏观金融环境、经济环境变化而产生退缩或是动摇。他们可能更加义无反顾地投入这个赛道之中,所以选择这个时间点,我们认为是非常好的机会。
这一波有哪些是我们认为应该捕捉到或者利用好的优势?
我们发现这个阶段供应链更加成熟、相关成本大幅度降低。年前后回国创业的第一拨技术人才都戴着巨大光环,极度稀缺。但是在第二波的时候,人才慢慢开始产生了裂变效应,更多人才涌出。
而且这时候的团队可以站在前人肩膀上做研发,这也是科技进步本身的规律。在战略层面,大家经过前期探索有更清晰的思考和定位。而竞争格局,对于一个长周期赛道还远远没有形成定局。
下一步,我们考虑的是投资这个行业,技术本身不是目的,我们需要有终局思维,我们以终为始,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