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犀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这种鸟头骨做出的艺术品,曾经是贵族们
TUhjnbcbe - 2025/4/13 22:46:00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艺术家为了寻求自己的艺术,愿意舍弃生命,梵高就是艺术家里最出名的代表。有些人为了艺术甘愿付出生命,而有些动物,却在人类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成为了牺牲品。

中国古代有很多珍宝,比如和田玉、翡翠、珍珠等等,这些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得的珍宝。不过和一些珍贵的艺术品比起来,这些宝贝就不算什么了。在文玩界一直有的“一红二黑三白”的说法,因为原料比较稀缺,因此流传下来的物件也比较少。

这三种文玩,想必大家也应该有所耳闻,“黑”指的是犀牛角,“白”指的是象牙,至于排在首位的“红”,这是传说中的鹤顶红。当然了,这里所说的鹤顶红并不是丹顶鹤的小脑袋,而是犀科鸟类中盔犀鸟头骨制成的文玩。

盔犀鸟

盔犀鸟是所属的犀鸟科中体型最大的,成年盔犀鸟体长能超过1米,在鸟类众多的自然界当中,算不上什么大个子。但和其他鸟类不同的是,它头顶有显眼的角质突起。

角质突起原本是黄色,但由于附近腺体分泌出的红色液体泌染,因此呈现出了黄带红的特殊突起标志。模样和丹顶鹤有一些相似,因此,被文玩界称为“鹤顶红”。

这种鸟特别倒霉,主要体现在自己的身体条件和“被贼惦记”的角。

为什么这么说呢?和盔犀鸟同科的其它鸟类都有着和它相似的头部突起,不过只有它的突起是实心的,其它鸟类都是空壳。

这也就导致了它的第一个悲剧——脑袋特别重,这几乎占到了整个盔犀鸟体重的10%左右,头重脚轻还影响了它的攻击能力、逃跑能力等综合素质。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中,这无疑是一种糟糕的进化。

它们的繁殖特性也是众多鸟类中比较奇特的一类,雌鸟和雄鸟交配之后,会在树洞里筑巢。雌鸟负责产卵孵化,并用泥巴将树洞堵住,只留下一个小孔用于喂食。

等到雏鸟转化至羽翼丰满的时候,它们才会破洞而出。虽然这样的方法很好地保护了幼崽,但可悲的是,这也给捕食者提供了上门“自助取餐的服务”。

同时也给偷猎者提供了方便,只要偷猎者找到了盔犀鸟的巢穴,那基本上是毫无逃跑的可能来了。

不过,最惨的还是它和艺术沾上了边。

因艺术而死

盔犀鸟原产于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几个东南亚的国家。据史书记载,盔犀鸟角大概是在明朝的时候作为贡品进入到我国。因为它色彩鲜艳、质地细腻、硬度适中、特别适合用来制作手工艺品。

雕刻出来的鼻烟壶、佛珠等物品小巧精致、美轮美奂,因此它成为了明清时期,许多手工艺人特别喜爱的原料。

再加上它是贡品,数量比较稀少,把玩它的基本上都是王公贵族,这种风气逐渐形成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捕猎盔犀鸟。这种物品在当时被取名为特别有艺术感的名字——“鹤顶红”,估计是当时的人都不知道它的出处,因此将丹顶鹤与他关联在了一起。

也正因为这些王公贵族,以及一些文玩爱好者的喜爱,盔犀鸟角的在市面上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的存在。这也导致盔犀鸟生存危机的出现,到了明朝末期以及清朝时候,盔犀鸟基本上已经断供了。

并且最悲惨的是,盔犀鸟角只有雄性有突起,因此偷猎者对雌性盔犀鸟不感兴趣。当雄性数量迅速降低之后,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在繁衍期的时候雌鸟全靠雄鸟供给食物,雄鸟被捕猎之后,雌鸟和幼鸟就只能活生生地被饿死在洞中。

所以你现在看到的每一件精美的盔犀鸟角文玩制品,背后很可能有一个鸟类家庭的消失。本来在雨林中活得好好的,只怪它和人类所谓的“艺术”挂上了勾,结果整个族群都走向了灭绝。

并且时至今日,依旧有很多非法偷猎者在残害盔犀鸟。好在我国早在年,就已经出台了相应的保护政策,禁止象牙、犀牛角、盔犀鸟角等野生动物的走私贩卖。让盔犀鸟的种群,有了一丝缓和的机会。

总结

我并不反对艺术创作,毕竟艺术是人类最高的追求之一。但我反对利用野生动物为原料,来发展畸形的“艺术”。人类的贪欲是最可怕的武器之一,因为他能让地球上的物种,在短短几百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动物#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种鸟头骨做出的艺术品,曾经是贵族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