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犀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致34的前华为员工你被裁员,是因为你把
TUhjnbcbe - 2021/1/3 13:33:00
北京有专治白癜风的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导读:大部分人的努力奋斗只是想要改变世界,而不是让世界更美好。

作者:苏敏坚

文章来源:悲了伤的白犀牛(nlsdbxn)

先说一个听回来的故事:“从前在遥远的太平洋中央有一片大陆叫澳洲,那边对通讯企业而言简直是天堂,运营商服务贼贵,然后买爱立信的东西贼多,然后爱立信澳洲的业绩贼好,只要不停制造“安全”相关的话题不让中国公司进来就好了。在这样状态下,员工贼舒服,大家的共识是,加班太多,太惯着客户,其实是把行业作死了,今天你一个星期解决问题,明天客户就让你3天解决,再下次一天不出结果都不满意。”

所有故事都是有背景的,这个故事的背景就是,传说华为要裁掉躺着数钱的34+员工。

故事讲完,我们来验证下故事的真实性。

根据爱立信年财报,年在澳洲的销售额为亿瑞典克朗,增长率为13.12%,是爱立信全球所有地区中唯一销售额、营收和利润取得正增长的地区,其他皆墨。为什么爱立信在全球业绩下滑,并多次陷入裁员泥淖的大背景下,澳洲却取得如此不俗的成绩?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华为一直没有大规模进入澳洲市场(消费者业务除外)。当然,不是华为不愿意进入,而是澳洲政府担忧华为与中国政府联系紧密,禁止华为参与‘国家宽带网络’工程建设。

那爱立信那里的员工是否过得舒服呢?“舒服”不是一个量化的词,需要参照物对比,我们还是跟华为员工比较吧。华为员工去年人均薪酬63万人尽皆知,而爱立信年报我翻遍了都没有找到人工成本总额,只能求助咨询公司的分析报告,有报告显示爱立信16年人均薪酬在45万左右,这里面有一个背景是,爱立信近几年有计划地在欧美裁员并把工作岗位大量转移到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所以45万的人均年薪是其中国、东南亚、印度、中南美洲等地区的新进员工与欧美发达地区员工平均后的数字。爱立信在澳洲并未执行裁员政策,且业绩优秀,其员工平均薪酬应该远不止45万。下面我们看另外一个关键指标,华为研发人员年均工作时间超过小时,而爱立信研发人员年均工作时间约为小时,人均投入时间之比接近2∶1。一方面是相差不大的收入,一方面是天壤之别的工作时长,如此算来,爱立信澳洲员工确实确实称得上“舒服”二字。

在没有华为的澳洲,爱立信员工过上了舒服的生活,我们是不是可以以此推测:如果没有华为,理论上全球研发人员都可以过上爱立信澳洲员工那样的舒服生活。

那为什么华为员工要这样“作贱”自己,顺便“坑死”了同行呢?理由简单而且充分,因为华为一开始的后进入者角色,要挑战爱立信的霸主地位,没有核心优势技术和产品,只能依靠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过去爱立信员工的薪酬都是数倍于华为员工,哪怕到了今天,功成名就的华为的员工,若论性价比,仍是低于爱立信。我认识的一位华为er曾骄傲地说过“通信行业外企全面没落是迟早的事,因为我们在加班的时候他们在休假。”,我过了很久都还在思考他在骄傲什么。

如果是要比较企业的成长性和发展前景,就目前的发展趋势华为不容置疑地远胜爱立信,虽然爱立信的在技术底蕴、运营机制流程,甚至创新能力上仍领先华为,因为现在的人们眼里只有成本,成本,成本;但如果是站在员工的角度,比较员工的成长性和幸福感,我觉得从华为席卷世界开始,员工的工作方式从爱立信模式走到华为模式,这是劣币在驱逐良币,是在逆历史的潮流。

你的努力工作,其实大部分是在作死

对于技术人员而言,为什么会被裁员?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企业的原因,市场竞争失败,退出了某市场或某领域;另一种情况是员工的原因,因为你的roadmap已经走到尽头了,因为产品已经足够成熟了,已经足够好了,你的技术积累和经验对于企业而言已经价值不大了,你能输出的价值已经匹配不了你的收入了,所以,你被裁了。

为什么会发生后面这种情况?因为大企业都想让员工做专才,做技师,做工匠,然后让一串的工匠构成一条生产线,这样的生产模式是效率最高的,这无论是对纺织工厂还是软件企业而言都是如此。这种模式对企业而言是最佳的,但对员工而言就不是如此了。员工的价值在这种模式下呈现抛物线状态,员工在该种生产模式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是他对企业的价值最大的,因为他要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去让自己负责的这一环更加高质高效,而他的聪明才智大部分都会形成代码、技术文档、甚至经验分享等知识固化在生产链条上,而在生产模式完全成熟后,他的价值将走到了抛物线的另外一半,急剧下滑,因为在这个岗位上他的聪明才智已经不能为企业带来新的价值,以后的工作都是重复性工作了,随时来一个新人也可以快速上手。

企业想让员工成为专才,目的是让他们能够专注地去将生产线上的每一个环节快速完善,快速运转,快速盈利,这是最有序且有效的方式。而作为生产线上一环、作为专才的员工从成长性上看是相当片面和狭隘的,就像《摩登时代》里的卓别林饰演的夏尔洛由于整天在传送带旁机械重复拧螺丝的单调工作,夏尔洛不久便医院。等他的病治好了,他却永远地失业了。

如果从这样的逻辑,技术人员最合理的方式应该是尽可能将自己处于高价值的这段时间延长,而不是急于把产品做好,这个观点很“离经叛道”,是不是?是的。但是,这样不挺好吗?地球的自转速度也就米/秒,干嘛要赶那么快啊。从2G匆匆忙忙到3G,从3G又着急忙慌到4G,一刻不停地推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结果榨干了运营商的投资(从3G到LTE的五年间,总投资1.9万亿,而期间的业务收入却远没有抵消这笔投资),干死了几个竞争厂商,也透支了自己的未来(透支自己的技术积累和成熟市场),今天4G除了上网速度快点,有什么杀手级应用吗?话音未落,5G又已经在路上了。在这场急剧的变革中,技术人员要么竭尽全力跟上技术变革,要么被淘汰。

我们首先要努力成为“匠”

但不能永远做“匠”

“你有什么想法?”,“你觉得还可以如何改进?”这两个问题,只有在效益好管理也好的公司才会被问到。一般的公司,问的问题是下面两个:

“1、你什么时候完成?”

“2、能否加下班?”

其实从技术人员的角度,他们肯定不愿意看到急剧的变革,因为在所有变革中,绝大多数的个体都不是舒适的。简单来说,你今天通宵熬夜攻克了一个技术难点,你肯定不会希望明天又通宵攻克新的技术难点,后天通宵攻克新的技术难点,尤其是这些技术难点还是在同一个路径上的,你后面攻克的技术让你前面的努力的价值都还没发挥出来就已经被舍弃。但现实是,他们只是一个“匠”,只是产线中的微小的一环,并不能影响全局的变迁。全局考虑的不是个体的感受,而是市场竞争和利润争夺。

企业与员工之间就存在一种矛盾,企业想让员工做专才,做工匠,做技师,但又频繁快速地推动技术变革,员工的精力和才智都是有限的,沉下心去做工匠,他很可能无法跟得上技术变革,因为他大部分时间在做重复性工作,无暇去思考和创新。网上黑华为的水军群体中经常用的两个言论——“其实大部分爱立信员工个人创新能力还是非常强的,比起那些只要体力不要智力只会加班拼命干重复工作的人明显强一大截”、“华为肯定要慢下来等爱立信的,否则创新这事咋办啊”,黑得很简单粗暴,不够循循善诱,但还是抓住了某些痛点的,哈哈。

所有企业(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社会),都需要更多的“工匠”,去执行,去建筑基石,去稳定金字塔的结构,就像蚁群中工蚁的数量是最多的,但是对于个人而言,我们不能永远做“匠”,我们可以做5年、10年的匠,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去做点更美好的事情的。

写在最后:我知道此文三观有点不正,并不符合艰苦奋斗、爱拼才能赢的主流价值观,因为我实在觉得,大部分人的努力奋斗只是想要改变世界,而不是让世界变得美好。希特勒也改变了世界,不是吗?所以我们不是非得要鼓着劲儿去改变世界,我们要做的是让世界变得美好。世界是什么?世界就是我们呀。(本文来源于悲了伤的白犀牛,作者苏敏坚,IT大佬已获得作者授权、经IT大佬编辑发布,文中观点为作者观点、不代表IT大佬观点。)

延伸阅读

在爱立信的待遇是多少?和华为相比呢?

别再吹嘘华为了,她和真正伟大的公司比还相差很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致34的前华为员工你被裁员,是因为你把